一些小题目
某张期中考试试卷
问题
什么是抽象数据类型(ADT)?并用 C++ 的类声明定义“复数”的抽象数据类型,具体实现以下功能:
- 复数由浮点数的实部和虚部表示。
- 提供以下三种构造函数:
- 缺省构造函数(无参)。
- 构造函数:实部赋值为一个双精度浮点数,虚部置为 0。
- 构造函数:实部和虚部分别由两个双精度浮点数赋值。
- 定义操作复数的成员函数,包括:获取和修改复数的实部和虚部、加法(
+
)、减法(-
)、乘法(*
)、除法(/
)。 - 重载流插入运算符(
<<
)输出复数。
答案
以下是 C++ 实现代码:
1 |
|
解释
- 抽象数据类型(ADT)
- 抽象数据类型是一种数学模型和一组操作的定义,与具体的实现无关。
- 例如,复数是一种 ADT,可以通过数学表示
a + bi
,其操作包括加减乘除。
- 实现说明
- 构造函数:提供三种不同的构造方法,满足灵活初始化需求。
- 成员函数:提供获取和修改复数的功能,让用户可以对实部和虚部单独操作。
- 运算符重载:实现复数之间的基本四则运算。
- 流插入运算符重载:让复数以直观格式输出,例如
3+4i
。
- 构造函数:提供三种不同的构造方法,满足灵活初始化需求。
- 测试代码
测试了构造函数、加减乘除运算和输出的正确性,确保实现符合需求。
运行结果示例:
1 | c1 = 0+0i |
问题
- 在函数
d
中加入计数器count
,计算程序执行的次数。
- 化简程序,保持计数器
count
值不变。
- 确定程序执行结束时
count
的值。
- 使用执行频度的方法计算程序步数,并画出程序步数统计表。
解答
(1) 插入计数器 count
原程序加入计数器后的代码如下:
1 | void d(ArrayElement x[], int n) { |
(2) 化简程序
分析循环结构并化简:
- 第一段循环
- 初始值:
i = 1
。 - 步长:
i += 2
。 - 条件:
i <= n
。 - 执行次数:\(\lceil \frac{n}{2} \rceil\)。
- 初始值:
- 第二段循环
- 初始值:
i = 1
。 - 步长:
i++
。 - 条件:\(i \leq \frac{n}{2}\)。
- 执行次数:\(\lfloor \frac{n}{2} \rfloor\)。
- 初始值:
化简后的程序如下:
1 | void d(ArrayElement x[], int n) { |
(3) 程序执行结束时的
count
值
- 第一段循环:执行次数为 \(\lceil \frac{n}{2} \rceil\)。
- 第二段循环:执行次数为 \(\lfloor \frac{n}{2} \rfloor\)。
总计:
$ = + = n $
因此,程序结束时 count = n
。
(4) 程序步数统计与表格
根据执行频度分析:
- 第一段循环:
- 循环次数:\(\lceil \frac{n}{2}
\rceil\)。
- 每次循环:1 次条件判断,1 次赋值,1 次加法。
- 总步数:\((\lceil \frac{n}{2} \rceil + 1) + 2 \cdot \lceil \frac{n}{2} \rceil = 3 \cdot \lceil \frac{n}{2} \rceil + 1\)。
- 循环次数:\(\lceil \frac{n}{2}
\rceil\)。
- 第二段循环:
- 循环次数:\(\lfloor \frac{n}{2}
\rfloor\)。
- 每次循环:1 次条件判断,1 次加法,1 次赋值。
- 总步数:\((\lfloor \frac{n}{2} \rfloor + 1) + 2 \cdot \lfloor \frac{n}{2} \rfloor = 3 \cdot \lfloor \frac{n}{2} \rfloor + 1\)。
- 循环次数:\(\lfloor \frac{n}{2}
\rfloor\)。
- 总步数:
$ T(n) = (3 + 1) + (3 + 1) = 3n + 2 $
程序步数统计表
代码块 | 操作类型 | 频度 | 总步数 |
---|---|---|---|
第一段循环体 | 条件判断、赋值 | \(\lceil \frac{n}{2} \rceil\) | \(3 \cdot \lceil \frac{n}{2} \rceil\) |
第二段循环体 | 条件判断、赋值 | \(\lfloor \frac{n}{2} \rfloor\) | \(3 \cdot \lfloor \frac{n}{2} \rfloor\) |
合计 | \(3n + 2\) |
结论
- 程序
count
值为 $ n $。
- 程序步数 $ T(n) = 3n + 2 $。
- 化简后的程序保持相同的
count
值,并优化代码结构。
问题
编写算法
frequency
,用于统计输入字符串中各个不同字符出现的频度。并提供测试数据验证算法的正确性。
解答
(1) 算法设计
思路:
- 使用一个哈希表(如
std::unordered_map
)记录字符频率。 - 遍历输入字符串,更新每个字符的频率。
- 输出结果,显示每个字符及其对应的频率。
(2) 代码实现
以下是 C++ 的实现:
1 |
|
(3) 测试数据与结果
测试输入:
1 | hello world |
输出结果:
1 | Input: hello world |
测试分析:
- 输入字符串
"hello world"
中,字符'l'
出现 3 次,字符'o'
出现 2 次,其余字符如'h'
、'e'
、'w'
等都出现 1 次。 - 程序正确统计了每个字符的频率。
(4) 算法解释
- 输入:接受一个字符串作为输入。
- 处理:
- 使用哈希表(
std::unordered_map
)存储字符与频率的对应关系。 - 遍历字符串时,忽略空格字符,逐一更新哈希表中字符的计数值。
- 使用哈希表(
- 输出:依次打印每个字符及其出现的频率。
- 时间复杂度:
- 遍历字符串:\(O(n)\),其中 \(n\) 为字符串长度。
- 更新哈希表:平均 \(O(1)\)
操作,整体复杂度仍为 \(O(n)\)。
- 空间复杂度:哈希表需要额外的 \(O(k)\) 空间,其中 \(k\) 是字符串中不同字符的个数。
结论
该算法简单高效,能够快速统计输入字符串中每个字符的频率,并将结果输出。测试数据验证了算法的正确性,适用于字符频率统计的常见应用场景,例如文本分析和数据压缩等。
问题
编写一个算法,用于在带表头结点的单链表中查找第 \(i\)
个结点。如果找到,返回其地址;如果找不到,则返回 0
。
解答
(1) 算法思路
- 链表结构:使用一个带表头结点的单链表,头结点不存储有效数据。
- 遍历链表:从头结点的下一个结点开始,遍历链表,计数到第
\(i\) 个结点时返回该结点地址。
- 边界检查:
- 如果 \(i \leq 0\),立即返回
0
。
- 如果链表长度小于 \(i\),返回
0
。
- 如果 \(i \leq 0\),立即返回
(2) C++代码实现
1 |
|
(3) 测试数据与结果
- 测试用例 1
- 输入链表:
头结点 -> 1 -> 2 -> 3 -> nullptr
- 查找位置:
2
- 输出:
The data at position 2 is: 2
- 输入链表:
- 测试用例 2
- 输入链表:
头结点 -> 1 -> 2 -> 3 -> nullptr
- 查找位置:
4
- 输出:
Node at position 4 not found.
- 输入链表:
- 测试用例 3
- 输入链表:
头结点 -> 1 -> 2 -> 3 -> nullptr
- 查找位置:
0
- 输出:
Node at position 0 not found.
- 输入链表:
(4) 算法分析
- 输入:一个带表头结点的单链表,以及待查找的位置
\(i\)。
- 输出:返回第 \(i\)
个结点的地址,或
0
表示未找到。
- 时间复杂度:
- 最坏情况需要遍历整个链表,时间复杂度为 \(O(n)\),其中 \(n\) 是链表长度。
- 最坏情况需要遍历整个链表,时间复杂度为 \(O(n)\),其中 \(n\) 是链表长度。
- 空间复杂度:
- 仅使用一个指针变量和计数器,空间复杂度为 \(O(1)\)。
结论
该算法能高效地在带表头结点的单链表中查找第 \(i\) 个结点,返回其地址或 0
表示未找到。测试验证了代码的正确性,且算法的复杂度适合处理一般场景。
问题
- 编号为 1, 2, 3, 4, 5, 6 的六辆列车顺序进入栈式结构站台,可能的出栈序列有多少种?
解答
(1) 可能的出栈序列总数
对于一个栈式结构,可能的出栈序列数等价于给定序列的 栈的排列数,可由 卡特兰数计算。对于 \(n = 6\),卡特兰数公式如下:
$ C_n = $
计算 \(C_6\):
$ C_6 = = = 132 $
因此,可能的出栈序列总数为 132 种。
问题
给定整数数组 $ A[n] $,需要实现以下递归算法:
- 求数组 $ A $ 中的最大整数。
- 求数组 $ A $ 中 $ n $ 个整数的和。
- 求数组 $ A $ 中 $ n $ 个整数的平均值。
答案与解释
(1) 求数组 $ A $ 中的最大整数
思路:通过递归比较数组元素,逐步缩小问题规模到只有一个元素,返回其最大值。
代码实现:
1 | int findMax(int A[], int n) { |
解释:
- 当 $ n = 1 $ 时,数组只剩下一个元素,直接返回该元素。
- 否则,递归比较最后一个元素与前 $ n-1 $ 个元素的最大值。
(2) 求 $ n $ 个整数的和
思路:逐步将问题分解为当前数组元素加上剩余元素之和,递归到只有一个元素时返回该值。
代码实现:
1 | int sumArray(int A[], int n) { |
解释:
- 当 $ n = 0 $ 时,数组为空,返回和为 0。
- 否则,将最后一个元素与前 $ n-1 $ 个元素的和相加。
(3) 求 $ n $ 个整数的平均值
思路:通过递归求和,然后用总和除以 $ n $ 得到平均值。
代码实现:
1 | double averageArray(int A[], int n) { |
解释:
- 调用已实现的求和函数
sumArray
计算数组总和。 - 将总和除以 $ n $ 得到平均值。
示例测试
测试代码:
1 |
|
输入数组:
1 | A = {3, 5, 1, 8, 2} |
输出结果:
1 | 数组中最大值: 8 |
小结
- 递归优点:算法逻辑清晰,自然分解问题,代码简洁。
- 递归缺点:当数组过大时,递归调用栈可能耗尽,效率不如迭代实现。
- 实现改进:实际应用中,可以使用迭代方式以提高效率,减少栈空间占用。
问题
Josephus问题描述:
- $ n $:总人数,围坐在一个圆桌周围。
- $ s $:从第 $ s $ 个人开始报数。
- $ m $:报数到第 $ m $ 人时,该人出局。
- 每次出局后,从出局的下一个人开始继续报数,直到所有人出局为止。
任务:以 $ n = 9 $, $ s = 1 $, $ m = 5 $ 为例,人工模拟该过程,并输出出局顺序。
求解过程
- 初始状态:9 个人编号为 $ {1, 2, 3, 4, 5, 6, 7, 8, 9} $。
- 从第 $ s = 1 $ 个人开始数,数到第 $ m = 5 $ 人时,出局。
- 出局后从下一个人继续报数,重复步骤直到所有人出局。
人工模拟过程
初始人数:$ {1, 2, 3, 4, 5, 6, 7, 8, 9} \(。 **从第 1 个人开始报数**:\) 1 $。第 5 个人出局。
出局序列:$ {5} $
剩余:$ {1, 2, 3, 4, 6, 7, 8, 9} $。继续报数,从第 6 个人开始:
$ 6 $。第 1 个人出局。出局序列:$ {5, 1} $
剩余:$ {2, 3, 4, 6, 7, 8, 9} $。继续报数,从第 2 个人开始:
$ 2 $。第 7 个人出局。出局序列:$ {5, 1, 7} $
剩余:$ {2, 3, 4, 6, 8, 9} $。继续报数,从第 8 个人开始:
$ 8 $。第 4 个人出局。出局序列:$ {5, 1, 7, 4} $
剩余:$ {2, 3, 6, 8, 9} $。继续报数,从第 6 个人开始:
$ 6 $。第 3 个人出局。出局序列:$ {5, 1, 7, 4, 3} $
剩余:$ {2, 6, 8, 9} $。继续报数,从第 6 个人开始:
$ 6 $。第 6 个人出局。出局序列:$ {5, 1, 7, 4, 3, 6} $
剩余:$ {2, 8, 9} $。继续报数,从第 8 个人开始:
$ 8 $。第 9 个人出局。出局序列:$ {5, 1, 7, 4, 3, 6, 9} $
剩余:$ {2, 8} $。继续报数,从第 2 个人开始:
$ 2 $。第 2 个人出局。出局序列:$ {5, 1, 7, 4, 3, 6, 9, 2} $
剩余:$ {8} $。最后只剩下 8 个人。
最终出局顺序:$ {5, 1, 7, 4, 3, 6, 9, 2, 8} $。
小结
Josephus问题特点:
- 问题的核心是循环结构,可以通过队列或数组模拟。
- 每次选择出局的人后,重新调整开始点,循环递归直到完成。
- 时间复杂度:人工模拟为 $ O(n m) $。
问题
要求改写顺序栈的 Push(x)
成员函数,并在栈满时执行
stackFull()
操作进行栈满处理。栈满时的处理方式是:
- 动态创建一个比原来栈数组大两倍的新数组。
- 将原来栈数组中的元素复制到新数组的前
MaxSize
个位置。 - 代替原来的栈数组为新数组。
解答
顺序栈的基本结构
顺序栈通常由一个固定大小的数组和一个指向栈顶的指针来实现。我们定义栈的结构如下:
1 |
|
说明:
- 栈的初始化和扩展:
- 栈初始化时,
MaxSize
为栈的初始容量。 - 如果栈满,在
Push(x)
函数中调用stackFull()
函数。stackFull()
函数会将栈容量扩展为原来的两倍,并将原来栈中的元素复制到新的数组中。
- 栈初始化时,
- 进栈操作:
- 在
Push(x)
操作中,首先检查栈是否已满(调用isFull()
)。如果栈已满,调用stackFull()
扩展栈的容量。 - 然后将元素压入栈顶(
arr[++top] = x
)。
- 在
- 栈满处理:
stackFull()
中创建一个新的比原来大两倍的数组,并将原栈的数据复制过去。然后更新栈的容量和MaxSize
。
- 析构函数:
- 在栈销毁时,通过
delete[] arr
释放动态分配的内存。
- 在栈销毁时,通过
测试代码:
1 | int main() { |
输出示例:
1 | Pushed 1 |
小结:
- 当栈满时,
stackFull()
操作会扩展栈的容量,确保栈可以继续存储更多元素。 - 动态扩展栈数组的容量是一种常见的处理栈满情况的方法。
问题
要求建立一个继承结构,以栈、队列和优先级队列为派生类,并建立它们的抽象基类
Bag
类。统一命名各派生类的操作,包含以下方法:
- 插入操作:
Add
- 删除操作:
Remove
- 存取操作:
Get
和Put
- 初始化操作:
MakeEmpty
- 判空操作:
Empty
- 判满操作:
Full
- 计数操作:
Length
请写出各个类的声明。
解答
首先,我们需要设计一个抽象基类
Bag
,然后为栈、队列和优先级队列类分别定义继承该基类的类。各类的操作(如
Add
、Remove
等)应按照给定的要求进行统一命名。下面是具体实现:
1. 抽象基类 Bag
声明
1 |
|
Bag
类是一个纯虚类,定义了所有派生类需要实现的接口。
2. 栈类 Stack
声明
栈类继承自 Bag
类,使用数组或链表实现栈的操作。
1 | class Stack : public Bag { |
3. 队列类 Queue
声明
队列类继承自 Bag
类,实现队列的操作。
1 | class Queue : public Bag { |
4. 优先级队列类
PriorityQueue
声明
优先级队列继承自 Bag
类,使用堆(如二叉堆)或其他方式实现。
1 | class PriorityQueue : public Bag { |
各派生类的操作解释:
Add: 将元素插入容器。在栈中,元素插入栈顶;在队列中,元素插入队尾;在优先级队列中,元素按优先级插入。
Remove: 从容器中移除元素。在栈中,移除栈顶元素;在队列中,移除队首元素;在优先级队列中,移除优先级最高的元素。
Get/Put: 用于访问或修改容器中的元素,
Get
用来获取元素,Put
用来更新元素(虽然通常可以通过Add
和Remove
来实现访问操作,但这里为统一操作命名)。MakeEmpty: 初始化操作,清空容器。
Empty: 判空操作,返回容器是否为空。
Full: 判满操作,判断容器是否已满。
Length: 计数操作,返回容器中的元素个数。
结论:
这个继承结构为栈、队列和优先级队列提供了统一的接口,通过基类
Bag
提供的虚函数进行实现。每个派生类根据其数据结构(栈、队列、优先级队列)实现具体的插入、删除、存取等操作。
问题
设计一个函数实现带表头结点的双向链表的 Locate
操作。链表的每个结点有四个数据成员:指向前驱结点的指针
prior
、指向后继结点的指针 next
、存放数据的成员
data
和访问频度 freq
。所有结点的
freq
初始时为 0。每当进行一次 Locate(L, x)
操作时,令元素值为 x
的结点的访问频度 freq
加
1,并将该结点前移到与它的访问频度相等的结点后面,使链表始终保持按访问频度递减的顺序排列,使得频繁访问的结点总是靠近表头。
解答与解释
为了实现这个操作,我们需要:
- 查找元素 x: 遍历链表,找到元素值为
x
的结点。 - 增加访问频度: 将找到的结点的
freq
值加 1。 - 将结点前移: 结点按其频度递减的顺序排列,因此要将该结点移到它访问频度相等的结点后面,即链表中的某个位置。这个步骤需要操作结点的前驱和后继指针,确保链表的连接关系保持正确。
我们可以按以下步骤设计 Locate(L, x)
函数:
代码设计
1 |
|
解释
- 查找目标结点:
Locate
函数首先遍历链表,查找数据值为x
的结点。 - 增加频度: 一旦找到目标结点,将其访问频度
freq
增加 1。 - 前移结点: 接着,链表中结点的顺序要根据频度重新排序。我们将目标结点前移,直到它的位置合适,即比它频度小的结点都在它的后面。
- 调整链表指针:
当结点位置变化时,我们需要正确地调整前驱 (
prior
) 和后继 (next
) 指针。
测试
通过对 Locate
函数的测试,可以验证元素是否按照访问频度递减的顺序排列。每次对某个元素执行
Locate
操作时,频度增加,并将该结点移到合适的位置。
小结
通过上述设计和实现,Locate
操作不仅能够增加频度,还能确保链表始终保持按访问频度递减的顺序排列,使得频繁访问的结点靠近表头。
问题
假设有一个二叉树,前序序列、后序序列和中序序列的定义如下:
- 前序遍历:根—左子树—右子树
- 中序遍历:左子树—根—右子树
- 后序遍历:左子树—右子树—根
根据这些定义,解答如下:
- 若前序序列与后序序列相同,那么树的结构是怎样的?
- 若中序序列与后序序列相同,那么树的结构是怎样的?
- 若前序序列与中序序列相同,那么树的结构是怎样的?
解答与解释
1. 若前序序列与后序序列相同
- 前序遍历:首先访问根结点,然后访问左子树,再访问右子树。
- 后序遍历:首先访问左子树,然后访问右子树,最后访问根结点。
当前序序列与后序序列相同时,二叉树的结构非常特殊。前序和后序的遍历顺序要求每个结点首先访问根结点,然后是左子树或右子树。因此,只有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前序和后序序列才会完全相同:
- 空树:没有任何结点时,前序和后序都为空。
- 只有根结点的二叉树:这种树没有子树,因此前序和后序遍历的顺序是完全一致的。
例如,对于一个只有根结点的树:
1 | 1 |
前序和后序遍历都是 [1]
。
2. 若中序序列与后序序列相同
- 中序遍历:首先访问左子树,然后访问根结点,最后访问右子树。
- 后序遍历:首先访问左子树,然后访问右子树,最后访问根结点。
当中序序列与后序序列相同时,树的结构也有特定要求。由于中序和后序的遍历顺序不同,只有每个结点至多只有左子树的树才能同时满足这两个序列。具体来说,树的每个结点只能有一个左子结点,右子结点不存在,否则中序和后序序列将不一致。
例如,对于一个树:
1 | 1 |
中序和后序遍历都是 [3, 2, 1]
。
3. 若前序序列与中序序列相同
- 前序遍历:首先访问根结点,然后访问左子树,再访问右子树。
- 中序遍历:首先访问左子树,然后访问根结点,最后访问右子树。
当前序序列与中序序列相同时,树的结构要求每个结点至多只有右子树。这是因为前序遍历首先访问根结点,然后是左子树或右子树,若中序和前序相同,那么根结点必须直接在前序和中序的相同位置,这只能通过每个结点只有右子树来实现。
例如,对于一个树:
1 | 1 |
前序和中序遍历都是 [1, 2, 3]
。
总结
- 前序序列与后序序列相同:树只能是空树或只有根结点的树。
- 中序序列与后序序列相同:树只能是每个结点至多只有左子树的树。
- 前序序列与中序序列相同:树只能是每个结点至多只有右子树的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