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之交换排序题解
数据结构之交换排序题解
选择题
01. 对 n 个不同的元素利用冒泡法从小到大排序,在()情况下元素交换的次数最多
- 选项:
- A. 从大到小排列好的
- B. 从小到大排列好的
- C. 元素无序
- D. 元素基本有序
- 答案: A
- 解释: 通常情况下,冒泡排序最少进行 1 次冒泡,最多进行 n-1 次冒泡。初始序列为逆序时,需要进行 n-1 次冒泡,并且需要交换的次数最多。初始序列为正序时,仅进行 1 次冒泡(无交换)就可以终止算法。
02. 若用冒泡排序算法对序列 {10, 14, 26, 29, 41, 52} 从大到小排序,则需进行( )次比较
- 选项:
- A. 3
- B. 10
- C. 15
- D. 25
- 答案: C
- 解释: 冒泡排序在调整“逆序”时,比较次数为排列中逆序的个数。对逆序序列进行冒泡排序,每个元素向后调整时都需要进行比较,因此共需要比较 \(5 + 4 + 3 + 2 + 1 = 15\) 次。
03. 用某种排序方法对线性表 {25, 84, 21, 47, 15, 27, 68, 35, 20} 进行排序时,元素序列的变化情况如下:
- 25, 84, 21, 47, 15, 27, 68, 35, 20
- 20, 15, 21, 25, 47, 27, 68, 35, 84
- 15, 20, 21, 25, 35, 27, 47, 68, 84
- 15, 20, 21, 25, 27, 35, 47, 68, 84
则所采用的排序方法是()。
- 选项:
- A. 选择排序
- B. 插入排序
- C. 2路归并排序
- D. 快速排序
- 答案: D
- 解释: 快速排序每趟都将基准元素放在其最终位置,然后以它为基准将序列划分为两个子序列。观察题中的排序过程可知,经过多次划分后,序列逐渐有序,因此为快速排序。
04. 一组记录的关键码为 (46, 79, 56, 38, 40, 84),则利用快速排序的方法,以第一个记录为基准,从小到大得到的一次划分结果为()。
- 选项:
- A. (38, 40, 46, 56, 79, 84)
- B. (40, 38, 46, 79, 56, 84)
- C. (40, 38, 46, 56, 79, 84)
- D. (40, 38, 46, 84, 56, 79)
- 答案: C
- 解释: 以 46 为基准元素,首先从后向前扫描比 46 小的元素,并与之进行交换,而后从前向后扫描比 46 大的元素并将 46 与该元素交换,最终得到 (40, 46, 56, 38, 79, 84)。继续重复扫描操作,最终得到划分结果为 (40, 38, 46, 56, 79, 84)。
05. 快速排序算法在( )情况下最不利于发挥其长处。
- 选项:
- A. 要排序的数据量太大
- B. 要排序的数据中含有多个相同值
- C. 要排序的数据个数为奇数
- D. 要排序的数据已基本有序
- 答案: D
- 解释: 当待排序数据为基本有序时,每次选取第 n 个元素为基准,会导致划分区间分配不均匀,不利于发挥快速排序算法的优势。相反,当待排序数据分布较为随机时,基准元素能将序列划分为两个长度大致相等的序列,这时才能发挥快速排序的优势。
06. 就平均性能而言,目前最好的内部排序方法是()。
A. 冒泡排序
B. 直接插入排序
C. 希尔排序
D. 快速排序
答案: D
解释:
快速排序在平均性能上通常被认为是最优的内部排序算法,具有 \(O(n \log n)\)
的时间复杂度。虽然希尔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也有改进,但快速排序的常数因子最小,因此性能较好。
07. 数据序列 F={2,1,4,9,8,10,6,20} 只能是下列排序算法中的( )两趟排序后的结果。
A. 快速排序
B. 冒泡排序
C. 选择排序
D. 插入排序
答案: A
解释:
在快速排序中,经过两趟排序后,某些元素会被移动到最终位置。根据给定的序列,只有快速排序的特性符合题意,其他排序算法在两趟后不会达到如此状态。
08. 对数据序列 {8,9,10,4,5,6,20,1,2} 采用冒泡排序(从后向前次序进行,要求升序),需进行的趟数至少是()。
A. 3
B. 4
C. 5
D. 8
答案: C
解释:
从后向前进行冒泡排序时,经过五趟排序后,序列已经全局有序,因此最少需要 5
趟。
09. 对下列关键字序列用快排进行排序时,速度最快的情形是( ),速度最慢的情形是( )。
A. {21,25,5,17,9,23,30}
B. {25,23,30,17,21,5,9}
C. {21,9,17,30,25,23,5}
D. {5,9,17,21,23,25,30}
答案: A、D
解释:
由考点精析可知,当每次的枢轴都把表等分为长度相近的两个子表时,速度是最快的:当表本身已经有序或逆序时,速度最慢。选项D中的序列已按关键字排好序,因此它是最慢的,而A中第一趟枢轴值
21将表划分为两个子表{9,17,5}和{25,23,30,而后对两个子表划分时,枢轴值再次将它们等分,所以该序列是快速排序最优的情况,速度最快。其他选项可以类似分析。
10. 对下列 4 个序列,以第一个关键字为基准用快速排序算法进行排序,在第一趟过程中移动记录次数最多的是()。
A. {92,96,88,42,30,35,110,100}
B. {92,96,100,110,42,35,30,88}
C. {42,30,35,92,100,96,88,110}
D. {100,96,92,35,30,110,88,42}
答案: B
解释: 在选项 B 中,枢轴值 92
会导致多个元素的移动,记录次数最多。其他选项的移动次数较少,因此 B
是移动记录次数最多的序列。
问题 11
问题: 下列序列中,()可能是执行第一趟快速排序后所得到的序列。
选项:
- A. I、IV
- B. I、II
- C. III、IV
- D. 只有 IV
答案: C. III、IV
解释:
显然,若按从小到大排序,则最终有序的序列是\({11,18,23,68,69,73,93}\):若按从大到小排序,则最终有序的序列是\({93,73,69,68,23,18,11}\)。对比可知 I、II中没有处于最终位置的元素,故 I、II都不可能。I 中73 和 93 处于从大到小排序后的最终位置,而且 73 将序列分割成大于73 和小于 73 的两部分,故III是有可能的。IV中73 和 93 处于从小到大排列后的最终位置,73也将序列分割成大于 73 和小于 73 的两部分。
问题 12
问题: 对 n 个关键字进行快速排序,最大递归深度为(),最小递归深度为( )。
选项:
- A. 1
- B. n
- C. log₂n
- D. nlog₂n
答案: 最大递归深度为 B. n,最小递归深度为 C. log₂n。
解释:
- 当每次选择的枢轴是最小或最大值时,快速排序的递归深度会退化为 n(即形成链表)。
- 当每次选择的枢轴将数组等分时,递归深度为 log₂n。
问题 13
问题: 对一组数据 (2, 12, 16, 88, 5, 10) 进行排序,若前 3 趟排序结果如下:
- 第一趟排序结果: {2, 12, 16, 5, 10, 88}
- 第二趟排序结果: {2, 12, 5, 10, 16, 88}
- 第三趟排序结果: {2, 5, 10, 12, 16, 88}
则采用的排序方法可能是()。
选项:
- A. 冒泡排序
- B. 希尔排序
- C. 归并排序
- D. 基数排序
答案: A. 冒泡排序
解释:
- 在冒泡排序中,每一趟都会将最大的数移动到未排序部分的最后位置。
- 第一趟中,88 是最大值被放到最后。
- 第二趟和第三趟的变化符合冒泡排序的特征。
问题 14
问题: 采用递归方式对顺序表进行快速排序。下列关于递归次数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选项:
- A. 递归次数与初始数据的排列次序无关
- B. 每次划分后,先处理较长的分区可以减少递归次数
- C. 每次划分后,先处理较短的分区可以减少递归次数
- D. 递归次数与每次划分后得到的分区的处理顺序无关
答案: D. 递归次数与每次划分后得到的分区的处理顺序无关。
解释:
- 递归次数主要取决于如何选择枢轴和数据的初始排列。
- 处理较长或较短的分区并不会影响递归的深度,但选择的枢轴会影响分区的平衡程度,从而影响递归次数的多寡。
问题 15
问题: 为实现快速排序算法,待排序序列宜采用的存储方式是()。
选项:
- A. 顺序存储
- B. 散列存储
- C. 链式存储
- D. 索引存储
答案: A. 顺序存储
解释:
- 快速排序算法需要频繁地访问数组的不同部分,顺序存储(即数组)使得访问任意元素的时间复杂度为 O(1),非常适合快速排序。
- 链式存储(链表)虽然能动态管理内存,但由于在排序过程中需要频繁地查找和交换节点,效率会大大降低。
- 散列存储和索引存储不适合快速排序,因为它们的访问方式和排序需求不符。
问题 16
问题: 下列选项中,不可能是快速排序第 2 趟排序结果的是()。
选项:
- A. {2, 3, 5, 4, 6, 7, 9}
- B. {2, 7, 5, 6, 4, 3, 9}
- C. {3, 2, 5, 4, 7, 6, 9}
- D. {4, 2, 3, 5, 7, 6, 9}
答案: C. {3, 2, 5, 4, 7, 6, 9}
解释:
快排的阶段性排序结果的特点是,第i趟完成时,会有i个以上的数出现在它最终将要出现的位置,即它左边的数都比它小,它右边的数都比它大。题目问第二趟排序的结果,即要找不存在两个这样的数的选项。A选项中2,3,6,7,9均符合,所以A排除;B选项中,2,9均符合,所以B排除:D选项中5.9均符合,所以D排除:最后看C选项,只有9一个数符合,所以C不可能是快速排序第二趟的结果。
问题 17
问题: 下列序列中,不可能是快速排序第二趟结果的是()。
选项:
- A. {5, 2, 16, 12, 28, 60, 32, 72}
- B. {2, 16, 5, 28, 12, 60, 32, 72}
- C. {2, 12, 16, 5, 28, 32, 72, 60}
- D. {5, 2, 12, 28, 16, 32, 72, 60}
答案: D. {5, 2, 12, 28, 16, 32, 72, 60}
第一趟是以32为基准元素,第二趟的话60,72应该有序,因此无法解释。
程序题
01. 能否用队列来实现这个栈? 为什么?
问题: 在使用非递归方法实现快速排序时,通常要利用一个栈记忆待排序区间的两个端点。能否用队列来实现这个栈? 为什么?
答案: 可以用队列来代替栈。虽然栈是后进先出(LIFO),而队列是先进先出(FIFO),但在快速排序中,栈的主要作用是存储待处理子区间的上下界。使用队列时,可以先将待处理子区间的边界入队,在处理完一个子区间后,再从队列中取出下一个子区间进行处理。虽然处理顺序不同,但其功能仍然是可行的。
02. 编写双向冒泡排序算法
问题: 编写双向冒泡排序算法,在正反两个方向交替进行扫描,即第一趟把关键字最大的元素放在序列的最后面,第二趟把关键字最小的元素放在序列的最前面,如此反复进行。
答案: 以下是双向冒泡排序的代码实现:
1 | void BubbleSort(ElemType A[], int n) { |
03. 设计把所有奇数移动到所有偶数前边的算法
问题: 已知线性表按顺序存储,且每个元素都是不相同的整数型元素,设计把所有奇数移动到所有偶数前边的算法(要求时间最少,辅助空间最少)。
答案: 可以采用基于快速排序的划分思想,只需遍历一次即可实现将奇数和偶数分开。以下是算法的实现:
1 | void move(ElemType A[], int len) { |
04. 快速排序的随机划分算法
问题: 重新编写快速排序的划分算法,使其随机选择枢轴值,并根据该值对数组进行划分。
答案: 以下是实现随机选择枢轴的快速排序划分算法的代码:
1 |
|
05. 查找第 k 小的元素
问题: 编写一个算法,在数组 A[1..n]
中找出第 k 小的元素。
答案: 下面是基于快速排序划分操作的算法实现:
1 | int kthElement(ElemType A[], int low, int high, int k) { |
06. 荷兰国旗问题
问题: 设有一个仅由红、白、蓝三种颜色的条块组成的序列,请编写一个时间复杂度为 O(n) 的算法,使得这些条块按红、白、蓝的顺序排好。
答案: 下面是解决荷兰国旗问题的算法实现:
1 | typedef enum { RED, WHITE, BLUE } Color; // 定义颜色类型 |
07.【2016统考真题】
已知由 $ n $ ( $ n > 2 $ ) 个正整数构成的集合 $ A = {a_0, a_1, , a_{n-1}} $,将其划分为两个不相交的子集 $ A_1 $ 和 $ A_2 $,元素个数分别是 $ n/2 $ 和 $ n/2 $,并且尽量使得两个子集的元素和 $ S_1 $ 和 $ S_2 $ 之间的差 $ |S_1 - S_2| $ 最小。设计一个尽可能高效的划分算法,满足上述要求。
解答
1) 算法的基本设计思想
我们可以使用快速选择算法(Quickselect)来找到第 $ n/2 $ 小的元素,进而实现集合的划分。算法步骤如下:
- 选择一个枢轴(pivot)元素,并根据该枢轴将数组划分成两个部分。
- 根据枢轴的位置判断是否已找到所需的 $ n/2 $ 小元素。
- 如果枢轴位置为 $ n/2 $,则完成划分。
- 如果枢轴位置小于 $ n/2 $,则继续在右半部分查找。
- 如果枢轴位置大于 $ n/2 $,则继续在左半部分查找。
- 计算两个子集的和 $ S_1 $ 和 $ S_2 $。
该算法的效率在于它只需在每次划分后查找一部分元素,因此可以在平均 $ O(n) $ 时间内完成。
2) 算法实现
下面是该算法的 C++ 实现,关键部分附有注释:
1 |
|
3) 算法复杂度分析
- 平均时间复杂度: $ O(n) $
- 快速选择算法的平均时间复杂度是 $ O(n) $。
- 空间复杂度: $ O(1) $
- 除了输入数组所占用的空间外,算法使用的额外空间是常数级别的(只使用了一些额外的变量),因此空间复杂度为 $ O(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