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样题C

填空题


1. 局域网中最常使用的传输介质
答案:非屏蔽双绞线(UTP)
解释:
• UTP(如Cat5e、Cat6)因其成本低、易安装、支持高速率(如千兆以太网),成为局域网(如家庭、办公室网络)的主流传输介质。

• 其他介质:光纤(长距离、高带宽)、同轴电缆(较少使用)、无线(Wi-Fi)。


2. 物理层的主要功能
答案:透明的比特流传输
解释:
• 物理层负责将数据帧转换为比特流(电信号/光信号),通过物理介质(如网线、光纤)传输,不关心数据内容或格式。

• 关键功能:定义接口标准(如RJ45)、调制/解调、信号同步。


3. 三个传统应用
答案:电子邮件、文件传输(FTP)、远程登录(Telnet)
解释:
• FTP:用于文件上传下载。

• Telnet:远程命令行控制(现多被SSH替代)。


4. MAC地址转EUI-64地址
答案:0201:4AFF:FE83:721C
解释:
1. 插入 FFFE:将MAC地址 00-01-4A-83-72-1C 拆分为两部分,中间插入 FFFE00014A + FFFE + 83721C
2. 反转U/L位:首字节 0002(二进制 0000000000000010)。
3. 格式转换:0201:4AFF:FE83:721C(IPv6接口标识符)。

在中间插入FFFE即可,然后将第七位反转就是这个!


5. IPv6分组的组成部分
答案:扩展头
解释:
• IPv6分组结构:

• 基本头(固定40字节):源/目的地址、跳数限制等。

• 扩展头(可选):如路由头、分片头、AH/ESP头(用于安全)。

• 数据:传输层PDU(如TCP段、UDP数据报)。


6. TCP段头中窗口数的决定因素
答案:接收方
解释:
• 窗口字段:表示接收方可用的缓冲区大小(即接收窗口),由接收方通过ACK报文动态通知发送方,用于流量控制。


8. POP3与IMAP的不同点
答案:邮件存储位置不同
解释:
• POP3:下载邮件到本地后删除服务器副本(默认行为)。

• IMAP:邮件始终保留在服务器,支持多设备同步。


9. 消除二层冗余环路的协议
答案:生成树协议(STP)
解释:
• STP通过阻塞冗余端口,避免广播风暴和MAC地址表震荡,同时保留冗余路径作为备份。


10. OSPF链路代价计算(带宽10M)
答案:10
解释:
• OSPF代价公式:Cost = Reference Bandwidth / Link Bandwidth

• 默认参考带宽为 100 Mbps,因此 100 / 10 = 10


判断题

1. 电子邮件系统通常由用户代理和消息传输代理两大部分组成。
答案:√
解释:
• 用户代理(UA):如Outlook、Gmail客户端,负责邮件编辑、发送、接收。

• 消息传输代理(MTA):如SMTP服务器,负责邮件路由和传输。


2. PPP的两种认证方式中,PAP比CHAP更加安全。
答案:×
解释:
• PAP:密码明文传输,安全性低。

• CHAP:通过挑战-响应机制和哈希加密,安全性高。


3. BGP是一种链路状态路由选择协议,所以没有路由自环的问题。
答案:×
解释:
• BGP是路径矢量协议(非链路状态),通过AS路径属性避免环路。

• 链路状态协议(如OSPF)使用SPF算法,天然无环。


4. 虚拟通信是指这次通信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答案:×
解释:
• 虚拟通信(如VPN、虚拟电路)是逻辑上的通信通道,物理上仍存在数据传输。


5. 纯ALOHA协议比分隙ALOHA协议的信道利用率高一倍。
答案:×
解释:
• 纯ALOHA:利用率约18%。

• 分隙ALOHA:时间槽同步,利用率约36%(高一倍的是分隙ALOHA)。


6. 使用超5类UTP传输线缆,数据传输最远可以到达185米。
答案:×
解释:
• 超5类UTP:最大传输距离为100米(185米是同轴电缆的限制)。


7. 域名系统中,如果一次解析返回的是权威记录,则这条记录是绝对正确的。
答案:√
解释:
• 权威记录:来自该域名的权威DNS服务器(如域名的NS服务器),数据来源可靠。


8. 在距离矢量路由选择协议中,水平分割是用来避免路由自环的手段之一。
答案:√
解释:
• 水平分割:禁止路由器从接收接口反向通告路由信息,防止环路(如RIP协议)。


9. TCP比UDP更加可靠和简单,所以通常应用层都选择使用TCP。
答案:×
解释:
• TCP可靠但复杂(握手、重传、流量控制)。

• UDP简单快速,适合实时应用(如视频流、DNS查询)。


10. IPv6分组中的跳数限制域的功能与IPv4分组中的TTL域的功能是一样的。
答案:√
解释:
• IPv6跳数限制和IPv4 TTL:均用于限制数据包生存跳数,防止无限循环。


总结
| 题号 | 答案 | 关键点 | | ---- | ---- | ------------------------ | | 1 | √ | 邮件系统组成(UA + MTA) | | 2 | × | CHAP比PAP安全 | | 3 | × | BGP是路径矢量协议 | | 4 | × | 虚拟通信逻辑存在 | | 5 | × | 分隙ALOHA效率更高 | | 6 | × | 超5类UTP限100米 | | 7 | √ | 权威DNS记录可信 | | 8 | √ | 水平分割防环路 | | 9 | × | UDP适用于实时场景 | | 10 | √ | IPv6跳数限制=IPv4 TTL |

注:
• 链路状态协议(如OSPF)无环路,BGP通过路径属性防环。

• 分隙ALOHA通过时间槽减少冲突,效率翻倍。

选择题


1. 表示层的主要功能是?
选项:
A. 关注所传递的信息的结构、语法和语义
B. 跨越物理层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
C. 在两个端系统间提供连接和路径选择
D. 管理两个表示层实体之间的数据交换同步
答案:A
解释:
• 表示层(OSI第6层)负责数据格式转换、加密/解密、压缩/解压,确保信息的结构、语法和语义能被对端正确理解。

• B选项是传输层的功能,C选项是网络层的功能,D选项是会话层的功能。


2. 网桥及其转发决策方式?
选项:
A. 工作在OSI第2层,使用IP地址转发
B. 工作在OSI第3层,使用IP地址转发
C. 工作在OSI第2层,使用MAC地址转发
D. 工作在OSI第3层,使用MAC地址转发
答案:C
解释:
• 网桥是二层设备(数据链路层),基于MAC地址转发帧,用于连接同一局域网的网段。

• IP地址是三层(网络层)的概念,路由器才使用IP地址转发。


3. OUI(Organizational Unique Identifier)是什么?
选项:
A. MAC地址中的全部16进制位
B. MAC地址中的前面6个16进制位
C. MAC地址中的后面6个16进制位
D. 网络设备模型编号的前缀
答案:B
解释:
• OUI是MAC地址的前24位(6个十六进制位),由IEEE分配给厂商,标识设备制造商(如00-1A-2B)。

• 后24位是厂商自定义的设备唯一标识。


4. 未划分子网的B类地址支持的主机数?
选项:
A. 254
B. 2024
C. 65000
D. 160000000
答案:C
解释:
• B类地址默认子网掩码为255.255.0.0(/16),主机部分占16位。

• 可用主机数 = \(2^{16} - 2 = 65534\)(减去网络地址和广播地址),最接近的是65000。

• A选项是C类地址的主机数(\(2^8 - 2 = 254\))。


5. 哪个IP是组播地址?
选项:
A. 224.2.5.2
B. 172.31.128.255/18
C. 192.168.24.59/30
D. 5.255.255.255
答案:A
解释:
• 组播地址范围:224.0.0.0 ~ 239.255.255.255(D类地址)。

• A选项224.2.5.2是组播地址,用于一对多通信(如视频会议)。

• B是广播地址(主机位全1),C是单播地址,D是广播地址(但不在组播范围内)。


总结
| 题号 | 答案 | 关键点 | | ---- | ---- | --------------------------------------- | | 1 | A | 表示层:数据格式、加密、语法语义 | | 2 | C | 网桥:二层设备,MAC地址转发 | | 3 | B | OUI:MAC前6位,标识厂商 | | 4 | C | B类地址主机数:\(2^{16}-2 \approx 65000\) | | 5 | A | 组播地址范围:224.0.0.0~239.255.255.255 |

注:
• 组播地址是D类,广播地址是主机位全1的单播地址(如172.31.128.255/18)。

• OUI是MAC地址的“厂商指纹”,后6位是设备唯一标识。


6. 交换机收到未知目的MAC的帧时如何处理?
选项:
A. 丢弃该帧
B. 目标MAC改为广播地址后泛洪
C. 向除接收端口外的所有端口泛洪
D. 向除接收端口外的所有端口发ARP请求
答案:C
解释:
• 交换机工作原理:若MAC表中无目的MAC记录,则向除接收端口外的所有端口泛洪(Flooding),确保目标设备能收到帧。

• 排除法:

• A错误:交换机不会直接丢弃。

• B错误:MAC地址不会被修改。

• D错误:ARP请求由主机发起,交换机不处理ARP请求。


7. DHCP客户端获取IP的流程状态顺序?
选项:
A. 初始→选择→请求→绑定
B. 初始→请求→选择→绑定
C. 选择→初始→请求→绑定
D. 初始→请求→选择→绑定
答案:A
解释:
• DHCP流程:

  1. 初始状态(INIT):客户端广播DHCP Discover。
  2. 选择状态(SELECTING):接收DHCP Offer并选择IP。
  3. 请求状态(REQUESTING):广播DHCP Request确认IP。
  4. 绑定状态(BOUND):收到DHCP Ack后绑定IP。

8. 何时使用ARP协议?
选项:
A. 目的IP未知
B. 目的MAC未知
C. 源IP未知
D. 源MAC未知
答案:B
解释:
• ARP作用:通过已知目的IP查询对应的目的MAC地址(如局域网通信)。

• 关键点:ARP解决的是IP→MAC的映射问题,与源地址无关。


9. 子网掩码255.255.224.0对应的技术?
选项:
A. 子网划分
B. 可变长子网划分(VLSM)
C. 无类域间路由(CIDR)
D. 以上都不对
答案:C
解释:
• CIDR(无类域间路由):允许使用任意长度的子网掩码(如255.255.224.0/19),取代传统的A/B/C类固定划分。

• VLSM是CIDR的子集(用于同一网络内不同子网掩码),但题目未体现“可变长”场景。

• 子网划分是CIDR的前身(基于类地址),不够准确。


10. 路由器NVRAM存储的内容?
选项:
A. 路由表
B. ARP表
C. 操作系统(IOS)
D. 备份配置文件
答案:D
解释:
• NVRAM(非易失内存)存储启动配置文件(Startup-config),断电后不丢失。

• 排除法:

• A:路由表在RAM中。

• B:ARP表在RAM中。

• C:IOS存储在Flash中。


总结
| 题号 | 答案 | 关键点 | | ---- | ---- | --------------------------------- | | 6 | C | 交换机泛洪未知帧(除接收端口) | | 7 | A | DHCP状态顺序:初始→选择→请求→绑定 | | 8 | B | ARP用于查询目的MAC | | 9 | C | CIDR支持任意掩码长度 | | 10 | D | NVRAM存储启动配置文件 |

注:
• 交换机泛洪是二层行为,不修改帧内容。

• DHCP流程中,客户端需广播Discover和Request。

• CIDR是现代IP地址分配的核心技术,兼容VLSM。


11. 吞吐量受下面哪个因素影响?
选项:
A. 网络设备
B. 传输的数据类型
C. 网络拓扑
D. 用户数量
E. 上述所有
答案:E
解释:
• 吞吐量(Throughput)指单位时间内成功传输的数据量,受以下因素影响:

• 网络设备(A):如交换机、路由器的处理能力。

• 数据类型(B):如视频流比文本占用更多带宽。

• 网络拓扑(C):如星型拓扑比总线拓扑效率高。

• 用户数量(D):用户越多,竞争带宽越激烈。

• 结论:所有选项均影响吞吐量。


12. 数据链路层的协议数据单元(PDU)名称?
选项:
A. 数据段(Segment)
B. 数据流(Data stream)
C. 分组(Packet)
D. 帧(Frame)
答案:D
解释:
• 各层PDU名称:

• 传输层:Segment(TCP/UDP段)

• 网络层:Packet(IP分组)

• 数据链路层:Frame(以太网帧)

• 物理层:Bit stream(比特流)

• 关键点:数据链路层通过帧(Frame)实现MAC地址寻址和差错控制。


13. 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STN)的构成?
选项:
A. 电话、程控交换机、干线
B. 电话、交换局、中央交换局
C. 本地回路、程控交换机、交换局
D. 本地回路、交换局、干线
答案:D
解释:
• PSTN核心组件:

  1. 本地回路(Local Loop):用户电话到交换局的线路(如双绞线)。
  2. 交换局(Central Office, CO):负责本地呼叫路由。
  3. 干线(Trunk):连接不同交换局的高容量线路。
    • 排除法:

• A缺少“交换局”,B缺少“干线”,C的“程控交换机”属于交换局内部设备,非独立组件。


总结
| 题号 | 答案 | 关键点 | | ---- | ---- | ---------------------------------------- | | 11 | E | 吞吐量受设备、数据、拓扑、用户数共同影响 | | 12 | D | 数据链路层PDU为帧(Frame) | | 13 | D | PSTN三要素:本地回路、交换局、干线 |

注:
• 吞吐量是综合性能指标,需考虑多维度因素。

• PDU命名需严格对应OSI/RM层次。

• PSTN的“本地回路”是用户接入的关键,干线是骨干网络的核心。

简答题

16558299bdb19f66667f904f1e35a2e

① 传输层协议
答案:UDP协议
依据:
• 图片中明确标注:Protocol: UDP (0x11)(UDP的协议号为17,十六进制为0x11)。


② 传输层端点
答案:
• 源端口:1890(IP:202.112.18.128

• 目的端口:53(IP:202.112.17.33

依据:
• 图片中显示:

Source port: 1890

Destination port: domain (53)(DNS服务默认端口为53)。


③ 报文最多经过的路由器数量
答案:127个路由器
依据:
• IP头部中Time to live (TTL)值为128

• 每经过一个路由器,TTL减1,当TTL=0时报文被丢弃,因此最多经过128 - 1 = 127个路由器。


④ IP头部是否有选项域?为什么?
答案:无选项域
原因:
• IP头部长度(Header length)为20字节,是IPv4默认长度。

• 若存在选项域,头部长度会大于20字节(如24字节、28字节等)。


总结(分值分配建议)
| 问题 | 答案 | 分值 | | ---- | ------------------------------ | ---- | | ① | UDP协议 | 1分 | | ② | 源端口1890,目的端口53 | 1分 | | ③ | 127个路由器 | 1分 | | ④ | 无选项域(因头部长度为20字节) | 2分 |

注:
• 第④题需解释原因(头部长度=20字节),故分值较高。

• 其他问题直接根据图片信息作答即可。

简答题


答案
TCP数据段的最大载荷值为65495字节,原因如下:

  1. IP分组的总长度限制:
    • IPv4分组的总长度字段为16位,最大值为\(2^{16} - 1 = 65535\)字节。

    • 其中IP头部(基本部分)占20字节,因此IP载荷域最大为:

    $ 65535 - 20 = 65515 $

  2. TCP头部占用空间:
    • TCP段头的最小长度为20字节,因此TCP数据段的最大载荷为:

    $ 65515 - 20 = 65495 $

  3. 综合公式:
    • 若考虑IP和TCP头部均为最小长度(各20字节),则:

    $ = 65535 - 20 () - 20 () = 65495 $


关键点解析
1. IP分组的长度限制:
• IPv4的Total Length字段为16位,限制单个IP分组不超过65535字节。

• 实际传输中需扣除IP头部(通常20字节)。

  1. TCP头部开销:
    • TCP头部最小20字节(无选项字段),最大60字节(含选项)。

    • 题目中按最小头部计算,因此载荷域为65515 - 20 = 65495字节。

  2. 为什么不是65535 - 40?
    • 题目明确要求基于IP载荷域(65515字节)计算,而非直接从IP总长度扣除TCP头。

    • 两种表述本质一致:

    ◦ 表述1:IP载荷(65515) - TCP头(20) = 65495

    ◦ 表述2:IP总长(65535) - IP头(20) - TCP头(20) = 65495


常见误区
• 误区1:忽略IP头部占用,误认为TCP载荷可直接用65535字节。

• 纠正:需先扣除IP头部,再扣除TCP头部。

• 误区2:未区分TCP头部的最小/最大长度。

• 题目默认使用最小头部(20字节),若含选项则载荷更小。


总结
| 层级 | 最大长度(字节) | 说明 | | --------- | ---------------- | -------------------- | | IPv4分组 | 65535 | 由16位总长度字段决定 | | IP载荷域 | 65515 | 65535 - IP头(20) | | TCP载荷域 | 65495 | 65515 - TCP头(20) |

结论:TCP数据段的最大载荷值为65495字节,由IP和TCP协议头部的固定开销共同决定。

简答题

之间某一套试卷已经有过本题!


问题①:波特率1200 baud时的传输速率(bps)
答案:3600 bps
解释:
1. 信号星座分析:
• 给定8个信号点:

 `(1,0)`, `(1,1)`, `(0,1)`, `(-1,1)`, `(-1,0)`, `(-1,-1)`, `(0,-1)`, `(1,-1)`  

• 每个信号点对应一个符号(Symbol),可表示 \(\log_2{8} = 3\) 比特信息。

  1. 计算公式:
    $ = = 1200 = 3600 $
  2. 关键点:
    • 8个信号点 → 3比特/符号 → 波特率直接乘以3。

问题②:信号点为(0,1)和(0,2)时的调制方式
答案:幅度调制(AM)
解释:
1. 信号点特性:
• 两点的坐标均为 (0, y),即 相位固定为0(无相位变化)。

• 振幅分别为 12,说明仅幅度不同。

  1. 调制方式判断:
    • 调频(FM):频率变化,相位通常不固定(如FSK)。

    • 调幅(AM):仅幅度变化,相位恒定。

    • 因此,此场景为幅度调制。

  2. 排除法:
    • 若信号点为 (1,0)(0,1)(相位差90°),则为正交调制(QAM)。


总结
| 问题 | 答案 | 关键依据 | | ---- | -------------- | ------------------------------- | | ① | 3600 bps | 8信号点 → 3比特/符号 × 1200波特 | | ② | 幅度调制(AM) | 相位固定,仅幅度变化 |

注:
• 正交振幅调制(QAM)需同时改变幅度和相位,本题②不符合。

• 波特率(baud)与比特率(bps)的转换取决于符号携带的比特数。

CDMA系统问题解答


问题①:双极性表示 答案: • A站:(-1, -1, -1, +1, +1, -1, +1, +1)

• B站:(-1, -1, +1, -1, +1, +1, +1, -1)

• C站:(-1, +1, -1, +1, +1, +1, -1, -1)

• D站:(-1, +1, -1, -1, -1, -1, +1, -1)

解释: 1. 双极性转换规则: • 原始二进制序列中的0转换为-1

• 原始二进制序列中的1转换为+1

  1. 转换过程: • A站:00011011-1-1-1+1+1-1+1+1

    • B站:00101110-1-1+1-1+1+1+1-1

    • C站:01011100-1+1-1+1+1+1-1-1

    • D站:01000010-1+1-1-1-1-1+1-1


问题②:解复用接收信号 接收信号:(-1, +1, -3, +1, -1, -3, +1, +1)

答案: • A站:发送了1

• B站:发送了0

• C站:未发送数据

• D站:发送了1

计算过程: 1. 解复用公式: $ S_i = $ 2. 各站点计算结果: • A站:

 $
 \frac{(-1)(-1) + (+1)(-1) + (-3)(-1) + (+1)(+1) + (-1)(+1) + (-3)(-1) + (+1)(+1) + (+1)(+1)}{8} = \frac{1-1+3+1-1+3+1+1}{8} = 1
 $

• B站:

 $
 \frac{(-1)(-1) + (+1)(-1) + (-3)(+1) + (+1)(-1) + (-1)(+1) + (-3)(+1) + (+1)(+1) + (+1)(-1)}{8} = \frac{1-1-3-1-1-3+1-1}{8} = -1
 $

• C站:

 $
 \frac{(-1)(-1) + (+1)(+1) + (-3)(-1) + (+1)(+1) + (-1)(+1) + (-3)(+1) + (+1)(-1) + (+1)(-1)}{8} = \frac{1+1+3+1-1-3-1-1}{8} = 0
 $

• D站:

 $
 \frac{(-1)(-1) + (+1)(+1) + (-3)(-1) + (+1)(-1) + (-1)(-1) + (-3)(-1) + (+1)(+1) + (+1)(-1)}{8} = \frac{1+1+3-1+1+3+1-1}{8} = 1
 $
  1. 结果解释: • A站:结果为+1 → 发送1

    • B站:结果为-1 → 发送0

    • C站:结果为0 → 未发送数据

    • D站:结果为+1 → 发送1


关键概念总结 1. 双极性表示: • 二进制01分别映射为-1+1,便于CDMA中的信号叠加与分离。

  1. 码分复用原理: • 各站点使用正交码片序列,通过内积运算分离混合信号。

  2. 解复用判定: • 结果为+1:发送1

    • 结果为-1:发送0

    • 结果为0:未发送数据


常见误区 • 误认为结果为负即无发送:

• 实际上,-1对应二进制00才表示无发送。

• 忽略码片序列长度:

• 计算时需确保接收信号与码片序列的每个对应位相乘,再求和平均。

基于C类地址222.201.190.0的子网规划与路由配置

背景:C类地址默认结构位222.201.190.0,默认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即是/24!前24位为网络部分,后8位为主机部分,可分配254个主机地址(去掉全0和全1地址)!

由于研发部和市场部最毒哦需要28个IP,因此可以划分最小的5位给其分配!也就是下文所说的借三位说法由来之处!

这样子就以32为来标记子网间隔,也就是可用IP范围要如此划分的源由了!


1. 子网规划与理由
需求分析:
• 研发部:28台PC → 需 \(2^5 - 2 = 30\) 个主机地址(主机位至少5位)。

• 市场部:15台PC → 需 \(2^4 - 2 = 14\) 个主机地址(主机位至少4位)。

子网划分方案:
• 借3位:从C类地址默认主机位(8位)中借用3位,剩余5位主机位。

• 子网数:\(2^3 = 8\) 个(实际使用2个,剩余备用)。

• 每个子网主机数:\(2^5 - 2 = 30\)(满足研发部和市场部需求)。

子网分配表:
| 子网编号 | 子网掩码 | 网络地址 | 可用IP范围 | 广播地址 | 是否可用 | | -------- | --------------- | -------------- | -------------------------------- | --------------- | -------- | | No.1 | 255.255.255.224 | 222.201.190.0 | 不可用(全0网络) | 222.201.190.31 | No | | No.2 | 255.255.255.224 | 222.201.190.32 | 222.201.190.33 - 222.201.190.62 | 222.201.190.63 | Yes | | No.3 | 255.255.255.224 | 222.201.190.64 | 222.201.190.65 - 222.201.190.94 | 222.201.190.95 | Yes | | No.4 | 255.255.255.224 | 222.201.190.96 | 222.201.190.97 - 222.201.190.126 | 222.201.190.127 | Yes |

理由:
• 借3位可同时满足两个部门的地址需求,且保留扩展空间。

• 子网掩码255.255.255.224(即/27)确保每个子网30个可用地址。


2. IP地址分配
部门子网分配:
• 研发部:222.201.190.32/27

• 路由器接口R1-E0:222.201.190.33

• PC地址:222.201.190.34222.201.190.62(共28个)。

• 市场部:222.201.190.64/27

• 路由器接口R2-E0:222.201.190.65

• PC地址:222.201.190.66222.201.190.81(共15个)。

路由器间链路:
• R1-S0:222.201.190.97

• R2-S0:222.201.190.98


3. R1的稳定路由表(RIP协议)

RIP路由表详解 路由表是路由器转发数据的"地图",告诉路由器: • 目的网络在哪里

• 从哪个接口发送数据

• 下一跳是谁(直接送达或通过哪个网关)

• 距离有多远(跳数) 根据之前的子网划分: • 研发部子网:222.201.190.32/27(连接R1的E0接口)

• 市场部子网:222.201.190.64/27(连接R2的E0接口)

• 路由器间链路:222.201.190.96/30(R1-S0和R2-S0)

3. R1的路由表解析

目的网络地址 接口 网关(下一跳) 度量(代价) 解释
222.201.190.96 S0 222.201.190.97 0 这是R1直接连接的子网(路由器间链路),所以跳数为0
222.201.190.32 E0 222.201.190.33 0 这是R1直接连接的研发部子网,跳数为0
222.201.190.64 S0 222.201.190.98 1 这是市场部子网,需要通过R2转发,所以跳数为1

4. R1的E0接口断开后的路由表变化

目的网络地址 接口 下一跳 度量
222.201.190.32 S0 222.201.190.98 2
222.201.190.64 S0 222.201.190.98 1
222.201.190.96 S0 直接连接 0

解释:
• 研发部子网:原通过E0直接访问,现需经R2-S0绕行,跳数增至2。

• 其他路由条目保持不变。


关键总结
1. 子网划分:借3位主机位(/27),平衡子网数与主机需求。
2. IP分配:避免全0/全1地址,按部门需求连续分配。
3. RIP路由:
• 直连网络跳数为0,远程网络跳数递增。

• 链路故障后,路由表通过RIP协议动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