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2015年B

选择题


1. 文件传输吞吐量计算 (File Transfer Throughput Calculation)
题目:主机A向主机B传输文件,路径上有3条链路,速率分别为R₁=500kbps、R₂=250kbps、R₃=1Mbps。假设无其他流量,文件传输的吞吐量是多少?
选项:
A. 500kbps
B. 1Mbps
C. 250kbps
D. 1.75Mbps
答案:C. 250kbps

解释:
• 吞吐量由最慢链路决定(瓶颈链路)。

• 最慢链路速率:min(500kbps, 250kbps, 1Mbps) = 250kbps。

Key Point: Throughput = min(R₁, R₂, R₃).


2. 网页文档传输特性 (Web Documen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题目:网页文档从一台主机传输到另一台的特性是?
选项:
A. 对丢失敏感但对时间不敏感
B. 对丢失不敏感但对时间敏感
C. 对丢失和时间都敏感
D. 以上都不是
答案:A. loss-intolerant and time insensitive

解释:
• HTTP/TCP 要求数据完整(丢失敏感),但对延迟不敏感(用户可容忍加载时间)。

Key Point: Web traffic needs reliability (TCP) but not real-time delivery.


3. 以太网接口地址分配 (Ethernet Interface Address Assignment)
题目:以太网接口地址如何分配?
选项:
A. 制造时分配
B. 手动或通过DNS分配
C. 随机生成并通过广播验证唯一性
D. 高位比特相同以确定子网
答案:A. are assigned at manufacturing time

解释:
• MAC地址由IEEE统一分配,固化在网卡中(前24位厂商ID,后24位设备ID)。

Key Point: MAC addresses are burned into NICs by manufacturers.


4. 数据链路层协议 (Data-Link Layer Protocol)
题目:以下哪个协议属于TCP/IP的数据链路层?
选项:
A. HTTP
B. IP
C. UDP
D. PPP
答案:D. PPP

解释:
• PPP(点对点协议)是典型的数据链路层协议(如拨号上网)。

• 其他选项:HTTP(应用层)、IP(网络层)、UDP(传输层)。

Key Point: PPP operates at Layer 2 (Data-Link).


5. 互联网分层路由的原因 (Reasons for Internet Hierarchical Routing)
题目:互联网采用分层路由的两个重要原因是?
选项:
A. 最低成本和最大电路可用性
B. 消息复杂性和收敛速度
C. 规模和行政自治
D. 链路成本变化和链路故障
答案:C. Scale and administrative autonomy

解释:
• 规模(Scale):分层减少路由表大小,提高可扩展性。

• 行政自治(Autonomy):各AS(自治系统)可独立管理内部路由。

Key Point: Hierarchy enables scalability + independent management.


总结 (Summary)
1. 吞吐量:由最慢链路决定(250kbps)。
2. 网页传输:丢失敏感,时间不敏感(HTTP/TCP)。
3. MAC地址:制造时分配(固化)。
4. 数据链路层:PPP(如拨号)。
5. 分层路由:规模 + 自治(BGP/OSPF)。

考试重点 (Exam Focus):
• 瓶颈链路、协议分层、MAC地址特性、分层路由优势。


6. 外部路由协议的主导因素 (Dominant Factor in Exterior Routing Protocols)
题目:在外部路由协议中,路由决策通常由什么主导?
选项:
A. AS 之间的地理距离
B. 策略(Policy)
C. 经过的 AS 数量
D. AS 内的当前拥塞水平
答案:B. Policy

解释:
• 外部路由协议(如 BGP) 的核心是 策略(Policy),例如商业合约、政治限制或流量优化。

• 其他因素(如跳数、延迟)在内部路由协议(如 OSPF)中更重要。

Key Point: BGP is policy-driven (e.g., peering agreements).


7. 服务器常用端口范围 (Reserved Port Numbers for Server Applications)
题目:哪个端口范围保留给服务器上运行的常用服务?
选项:
A. 0-255
B. 0-1023
C. 1024-49151
D. 49152-65535
答案:B. 0 to 1023

解释:
• 0-1023:知名端口(Well-known ports),用于标准服务(如 HTTP-80、SSH-22)。

• 其他范围:

• 1024-49151:注册端口(用户程序可申请)。

• 49152-65535:动态/私有端口(临时使用)。

Key Point: Well-known ports are reserved for servers (0-1023).


8. 网络层头部信息 (Network Layer Header Information)
题目:网络层头部包含哪些信息以帮助数据传输?
选项:
A. 端口号
B. 设备物理地址
C. 目标主机的 IP 地址
D. 虚拟连接标识符
答案:C. Destination host’s IP address

解释:
• 网络层(IP) 的核心功能是通过 目标 IP 地址 进行路由。

• 其他选项:

• 端口号(传输层)

• MAC 地址(数据链路层)

• 虚拟连接标识符(如 ATM/VPN 专用)。

Key Point: IP header contains destination IP for routing.


9. IP 数据报路径认知 (IP Datagram Path Knowledge)
题目:在互联网通信中,IP 数据报经过源主机和路由器到达目标主机,通常:
选项:
A. 源主机和路由器均知道完整路径
B. 仅源主机知道完整路径
C. 仅路由器知道完整路径
D. 两者均不知道完整路径
答案:D. neither source host nor the intermediate routers know the complete path

解释:
• IP 是无连接的,路由决策基于 逐跳转发。

• 源主机和路由器仅知道下一跳,不知道端到端路径。

Key Point: IP uses next-hop routing (no end-to-end path pre-knowledge).


10. 子网掩码匹配 (Subnet Mask Matching)
题目:哪个网络 ID 和子网掩码组合能正确覆盖 IP 范围 172.16.128.0172.16.159.255
选项:
A. 172.16.128.0 255.255.255.224
B. 172.16.128.0 255.255.0.0
C. 172.16.128.0 255.255.224.0
D. 172.16.128.0 255.255.255.192
答案:C. 172.16.128.0 255.255.224.0

解释:
1. IP 范围分析:
• 从 172.16.128.0172.16.159.255 共 8192 个地址(32×256)。

  1. 子网掩码计算:
    • 需要覆盖 第三字节的变化(128-159),因此子网掩码需满足:

    ◦ 前 19 位固定(255.255.224.0 = 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000000)。

    • 验证:

    172.16.128.0/19 包含 172.16.128.0 ~ 172.16.159.255

Key Point: /19 mask covers 128-159 in the third octet.

问题解析:子网掩码匹配

题目要求 我们需要找到一个网络ID(Network ID)和子网掩码(Subnet Mask)的组合,使得该子网能够覆盖 172.16.128.0 到 172.16.159.255 的所有IP地址。

解题步骤 1. 确定IP范围 • 起始IP:172.16.128.0

• 结束IP:172.16.159.255

• 计算IP数量:

 ◦ 172.16.128.0 ~ 172.16.159.255 共 32 × 256 = 8192 个IP(32个B类子网,每个子网256个IP)。
  1. 分析子网掩码 • 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子网掩码,使得 172.16.128.0/子网掩码 能包含整个范围。

    • 观察 172.16.128.0 ~ 172.16.159.255:

    ◦ 前两个字节(172.16)不变,第三个字节从 128(10000000) 到 159(10011111)。

    ◦ 这意味着 第三个字节的前3位(100)固定,后5位可变(00000 ~ 11111),即 32个子网。

  2. 计算正确的子网掩码 • 由于第三个字节的前3位固定,子网掩码的第三个字节应该是 11100000(224)。

    • 因此,子网掩码是 255.255.224.0(即 /19)。

  3. 验证选项 • A. 172.16.128.0 255.255.255.224(/27)

    ◦ 子网大小:2^(32-27) = 32个IP,远小于8192,错误。

    • B. 172.16.128.0 255.255.0.0(/16)

    ◦ 子网大小:2^(32-16) = 65536个IP,远大于8192,错误。

    • C. 172.16.128.0 255.255.224.0(/19)

    ◦ 子网大小:2^(32-19) = 8192个IP,正好覆盖 172.16.128.0 ~ 172.16.159.255,正确。

    • D. 172.16.128.0 255.255.255.192(/26)

    ◦ 子网大小:2^(32-26) = 64个IP,远小于8192,错误。

结论 ✅ 正确答案:C. 172.16.128.0 255.255.224.0

关键点总结 1. 子网掩码的作用:决定IP地址中哪些位是网络部分,哪些位是主机部分。 2. 计算子网大小:子网掩码的 0 位数决定主机数量(2^n)。 3. 覆盖范围判断:确保子网的最小IP ≤ 起始IP,最大IP ≥ 结束IP。

示例验证 • 网络ID:172.16.128.0/19

• 最小IP:172.16.128.0

• 最大IP:172.16.128.0 + 8191 = 172.16.159.255

• 完全覆盖题目要求的范围。


总结 (Summary)
1. BGP 路由:策略主导(如商业合约)。
2. 端口范围:0-1023 为服务器保留。
3. IP 头部:目标 IP 决定路由。
4. 路径认知:IP 无连接,逐跳转发。
5. 子网掩码:/19 覆盖第三字节的 128-159。

考试重点 (Exam Focus):
• 外部路由策略、端口分类、IP 路由机制、子网掩码计算。


11. 以太网节点缺失目标MAC地址时的行为 (Ethernet Node Missing Destination MAC Address)
题目:当以太网节点构造帧时没有目标MAC地址,会发生什么?
选项:
A. 节点丢弃该帧
B. 节点发送三层广播消息
C. 节点直接向路由器请求地址
D. 节点发送带目标IP的ARP请求
答案:D. The node sends out an ARP request with the destination IP address

解释:
• ARP协议:节点通过广播 ARP请求 解析目标IP对应的MAC地址。

• 关键点:

• 若ARP缓存无目标MAC,则触发ARP请求(非丢弃或直接问路由器)。

Key Point: ARP resolves IP → MAC via broadcast.


12. 应用数据在IP数据报中的占比 (Application Data Percentage in IP Datagram)
题目:应用每秒生成120字节数据,封装为TCP段和IP数据报(无选项字段),应用数据占比多少?
选项:
A. 80%
B. 75%
C. 60%
D. 25%
答案:B. 75%

解释:
• 头部开销:

• TCP头:20字节

• IP头:20字节

• 总开销 = 40字节

• 占比计算:

$ = 75%
$
Key Point: Overhead = TCP + IP headers (40 bytes).


13. CSMA/CD访问方法的正确描述 (Correct Statement About CSMA/CD)
题目:关于以太网CSMA/CD访问机制,哪项正确?
选项:
A. 检测到载波信号后传输不会冲突
B. 冲突后只有冲突设备执行退避
C. 所有设备需先监听再传输
D. 冲突设备在退避后获得优先传输权
答案:C. All network devices must listen before transmitting

解释:
• CSMA/CD规则:

  1. 先监听(Carrier Sense),信道空闲才发送。
  2. 冲突检测(Collision Detection):冲突后发送干扰信号,所有设备退避。
    • 错误选项:

• A:检测后仍可能冲突(传播延迟导致)。

• B:所有设备均退避(非仅冲突设备)。

• D:无优先级规则。

Key Point: CSMA/CD = Listen → Transmit → Detect collision → Back off.


14. 以太网交换机的转发表建立方式 (Forwarding Table in Ethernet Switches)
题目:以太网二层交换机如何建立转发表?
选项:
A. 手动配置
B. 自学习
C. 路由算法
D. 目标地址学习
答案:B. Self-learning

解释:
• 自学习机制:交换机通过记录 源MAC地址 和 输入端口 动态更新转发表。

• 关键点:

• 无需手动配置或路由协议(纯二层设备)。

Key Point: Switches learn MAC-port mappings from frame sources.


15. IP数据报分片与偏移量计算 (IP Datagram Fragmentation and Offset)
题目:将999字节数据报分片到MTU=500字节的链路中,结果如何?
选项:
A. 2分片,偏移量0,500
B. 3分片,偏移量0,480,960
C. 3分片,偏移量0,60,120
D. 以上都不是
答案:C. 3 fragments are created with offset field value 0, 60, 120

解释:
1. 分片规则:
• 每分片数据 ≤ MTU - 20字节(IP头)→ 500 - 20 = 480字节。

  1. 分片过程:
    • 分片1:0-479字节(偏移量0)

    • 分片2:480-959字节(偏移量480/8=60)

    • 分片3:960-998字节(偏移量960/8=120)

  2. 偏移量单位:以 8字节 为块(如480字节 = 60个块)。
    Key Point: Offset = (Fragment Start) / 8.


总结 (Summary)
1. ARP解析:无MAC时广播ARP请求(非丢弃)。
2. 数据占比:120/(120+40)=75%。
3. CSMA/CD:先监听,后发送。
4. 交换机学习:自学习源MAC与端口映射。
5. IP分片:偏移量=数据位置/8。

考试重点 (Exam Focus):
• ARP机制、协议头部开销、CSMA/CD流程、交换机自学习、分片偏移计算。

填空题解析 (Fill-in-the-Blank Questions Analysis)


(1) 网络节点延迟类型 (Types of Delay in Network Nodes)
题目:The most important kinds of delay at each node along the path is nodal processing delay, queuing delay, ________, ________.
答案:transmission delay, propagation delay

解释:
• 传输时延(Transmission Delay):数据量 / 带宽(如 1KB / 1Mbps = 8ms)。

• 传播时延(Propagation Delay):距离 / 光速(如 1000km 光纤 ≈ 5ms)。

Key Point:
• Four delays: Processing, Queuing, Transmission, Propagation.


(2) 各层的数据传输服务任务 (Data Transmission Services at Each Layer)
题目:
• The task of the data link layer is providing data transmission services between ________.

• The task of the network layer is providing data transmission services between ________.

• The task of the transport layer is providing data transmission services between ________.

答案:
1. neighboring nodes(相邻节点,如主机-交换机)
2. hosts(主机到主机,端到端)
3. processes(进程到进程,通过端口号)

解释:
• 数据链路层:同一局域网内的帧传输(MAC 地址)。

• 网络层:跨网络路由 IP 数据报(IP 地址)。

• 传输层:确保应用进程间的可靠通信(端口号)。

Key Point:
• Link: Node-to-node, Network: Host-to-host, Transport: Process-to-process.


(3) TCP 连接建立方法 (TCP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 Method)
题目:In the TCP,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 of transport layer use method of ________.
答案:Three-way handshaking(三次握手)

解释:
1. SYN:客户端发送 SYN=1, seq=x。
2. SYN-ACK:服务端回复 SYN=1, ACK=1, seq=y, ack=x+1。
3. ACK:客户端发送 ACK=1, seq=x+1, ack=y+1。
Key Point:
• SYN → SYN-ACK → ACK.


(4) IP 数据报头部的关键字段 (Critical Field in IP Datagram Header)
题目:The head of IP datagram has a ________ field, when the value of the field is 0, the datagram transmitted will be discarded.
答案:TTL(Time To Live,生存时间)

解释:
• TTL:初始值通常为 64 或 128,每经过一个路由器减 1。

• 当 TTL=0 时,路由器丢弃数据包并发送 ICMP 超时消息。

Key Point:
• TTL=0 → Packet discarded + ICMP Time Exceeded.


(5) 路由协议与算法 (Routing Protocols and Algorithms)
题目:
• The routing protocol OSPF is recommended for intra-AS, which is based on ________ routing algorithm.

• The routing protocol BGP is recommended for inter-AS.

• The routing protocol RIP is based on ________ routing algorithm.

• RIP uses ________ count as a cost metric; that is, each link has a cost of 1.

答案:
1. LS(Link-State,链路状态)
2. DV(Distance Vector,距离向量)
3. hop(跳数)

解释:
• OSPF:使用 Dijkstra 算法计算最短路径(全局拓扑)。

• RIP:基于跳数(最多 15 跳),逐跳更新路由表。

• BGP:路径向量协议,跨 AS 时基于策略选择路由。

Key Point:
• OSPF: Link-State, RIP: Distance Vector, BGP: Path-Vector.


总结 (Summary)
1. 延迟类型:处理、排队、传输、传播。
2. 分层任务:
• 链路层(相邻节点)→ 网络层(主机到主机)→ 传输层(进程到进程)。

  1. TCP 连接:三次握手建立可靠性。
  2. IP 头部:TTL 防环路。
  3. 路由协议:
    • OSPF(LS)、RIP(DV)、BGP(Path-Vector)。

考试重点 (Exam Focus):
• 各层功能、TCP/IP 关键字段、路由协议特性。

判断题解析 (True/False Questions Analysis)


(1) Traceroute 使用 ICMP 消息确定路径
题目:The Traceroute program in the source host will send a series of ICMP messages to determine the route between source host and destination host.
答案:True (T)

解释:
• Traceroute 通过发送 ICMP Echo Request(或 UDP 包)并逐步增加 TTL,利用路由器的 ICMP Time Exceeded 响应构建路径。

Key Point: Traceroute uses ICMP/UDP + TTL to map routes.


(2) rdt 3.0 的性能问题源于停等协议
题目:At the heart of rdt 3.0’s performance problem is the fact that it is a stop-and-wait protocol.
答案:True (T)

解释:
• rdt 3.0 是停等协议(发送一帧后必须等待 ACK),导致信道利用率低。

• 改进方案:滑动窗口协议(如 TCP)。

Key Point: Stop-and-wait limits throughput due to idle waiting.


(3) 网页请求的请求/响应消息数量
题目:When a user requests a Web page that consists of some text and two images, the client will send one request message and receive three response messages.
答案:False (F)

解释:
• HTTP/1.1:每个资源(文本 + 图片)需要独立的 请求-响应 对(共 3 请求 + 3 响应)。

• HTTP/2:多路复用(1 连接传输多个资源)。

Key Point: HTTP/1.1 requires separate requests for each resource.


(4) UDP 优于 TCP 用于实时语音传输
题目:UDP is preferred over TCP for transferring real-time voice over IP networks.
答案:True (T)

解释:
• UDP:无连接、低延迟,适合实时应用(如 VoIP)。

• TCP:可靠但延迟高(重传、拥塞控制)。

Key Point: UDP sacrifices reliability for lower latency.


(5) 窗口大小=1 时 SR 和 GBN 等效
题目:With a window size of 1, SR and GBN are functionally equivalent.
答案:True (T)

解释:
• 窗口大小=1:两者均退化为 停等协议(发送一帧后等待 ACK)。

Key Point: No parallelism → Both reduce to stop-and-wait.


(6) 距离向量算法需知全局拓扑
题目:When using distance vector routing algorithm, the complete network topology information must be known by a router.
答案:False (F)

解释:
• 距离向量(DV):仅需邻居的路由表,通过迭代更新收敛。

• 链路状态(LS):需全局拓扑(如 OSPF)。

Key Point: DV uses local info, LS requires global topology.


(7) 邮件通过 POP3 投递到接收方服务器
题目:Emails are delivered to the receiver's server using POP3 protocol.
答案:False (F)

解释:
• POP3:用于从服务器下载邮件到本地(Pull 操作)。

• SMTP 负责发送邮件到服务器(Push 操作)。

Key Point: SMTP delivers emails, POP3 retrieves them.


(8) CSMA/CD 不会发生冲突
题目:Collisions will not occur under CSMA/CD MAC protocol.
答案:False (F)

解释:
• CSMA/CD 的核心是 检测冲突(Collision Detection),冲突后通过退避重传。

• 只有 CSMA/CA(无线网络)才尝试避免冲突。

Key Point: CSMA/CD detects collisions, does not prevent them.


(9) TCP 段的目标套接字由端口和 IP 决定
题目:When a TCP segment arrives to a host, the socket to which the segment is directed depends on the destination port number and the destination IP address of the datagram encapsulated the segment.
答案:True (T)

解释:
• 套接字 = IP + 端口号,用于区分同一主机上的多个进程。

Key Point: Sockets are uniquely identified by (IP, Port).


(10) AS 向邻居通告所有路径
题目:If an Autonomous System learns of 5 different routes to a destination prefix, it will announce all 5 routes to its neighbors.
答案:False (F)

解释:
• BGP 策略:AS 通常仅通告 最优路径(基于策略),而非所有路径。

• 热土豆路由:选择本地最优出口,忽略全局路径。

Key Point: BGP advertises only the best route (policy-driven).


总结 (Summary)
1. 协议行为:
• Traceroute(ICMP)、rdt 3.0(停等)、UDP(实时语音)。

  1. 路由协议:
    • DV(局部信息)、BGP(策略优化)。

  2. 常见错误:
    • POP3 ≠ 邮件投递、CSMA/CD 会冲突。

考试重点 (Exam Focus):
• 协议用途区分(SMTP/POP3)、路由算法特性、TCP/UDP 应用场景。

互联网协议栈的五层模型 (Five Layers of the Internet Protocol Stack)

问题
What are the 5 layers in the Internet protocol stack? What are the principal responsibilities of each of these layers?

答案与解释

层数 英文名称 中文名称 主要职责 关键协议/技术
5 Application Layer 应用层 直接为用户应用提供服务(如网页、邮件、文件传输)。 HTTP, SMTP, FTP, DNS
4 Transport Layer 运输层 为进程间通信提供可靠或不可靠的数据传输(端到端)。 TCP(可靠)、UDP(高效)
3 Network Layer 网络层 跨网络路由数据报(IP寻址 + 路由选择)。 IP, ICMP, OSPF, BGP
2 Data Link Layer 数据链路层 相邻节点间的帧传输(MAC寻址 + 错误检测)。 Ethernet, Wi-Fi, PPP
1 Physical Layer 物理层 透明传输比特流(电信号、光信号等物理介质传输)。 DSL, Fiber, 5G

逐层详细说明 (Detailed Explanation by Layer)

1. 应用层 (Application Layer)
• 功能:

• 提供用户应用程序接口(如浏览器访问网页、邮件客户端发送邮件)。

• 定义应用层协议(如 HTTP 用于网页,SMTP 用于邮件)。

• 关键点:

• 不关心数据传输细节,仅定义数据格式和交互逻辑。

2. 运输层 (Transport Layer)
• 功能:

• 进程间通信:通过端口号区分同一主机上的不同应用(如 Chrome 使用 80 端口,邮件客户端使用 25 端口)。

• 可靠性控制:

◦ TCP:面向连接、可靠传输(如文件下载)。  

◦ UDP:无连接、低延迟(如视频通话)。  

• 关键点:

• 复用与分用:多个应用共享同一网络连接。

3. 网络层 (Network Layer)
• 功能:

• IP 寻址:为全球主机分配唯一 IP 地址(如 192.168.1.1)。

• 路由选择:通过路由器将数据报从源主机转发到目标主机。

• 关键点:

• 无连接服务:IP 不保证可靠性(由 TCP 补充)。

4. 数据链路层 (Data Link Layer)
• 功能:

• 帧封装:将 IP 数据报封装为帧(添加 MAC 头尾)。

• 错误检测:通过 CRC 校验确保数据完整性。

• 关键点:

• MAC 地址:用于局域网内设备寻址(如 00-1A-2B-3C-4D-5E)。

5. 物理层 (Physical Layer)
• 功能:

• 比特流传输:将数据转换为电信号、光信号等(如光纤、Wi-Fi 无线电波)。

• 关键点:

• 不关心数据含义,仅负责信号传输。


总结 (Summary)
1. 分层设计优势:
• 各层独立演进(如 HTTP/3 不影响 IP 层)。

• 模块化(更换物理介质不影响应用层)。

  1. 协议协作:
    • 例如:网页访问 = HTTP(应用层) → TCP(运输层) → IP(网络层) → Ethernet(数据链路层) → 光信号(物理层)。

  2. 考试重点:
    • 记住各层名称、核心功能、典型协议。

Key Point:
• Application: User-facing apps.

• Transport: Process-to-process (TCP/UDP).

• Network: Routing (IP).

• Data Link: Local frames (MAC).

• Physical: Raw bit transmission.

TCP 分段与确认机制问题解析 (TCP Segments and Acknowledgment Mechanism Analysis)


题目
主机 A 向主机 B 发送 4 个 TCP 分段:
• 第1个分段:序列号 56

• 第2个分段:序列号 216

• 第3个分段:序列号 296

• 第4个分段:序列号 346(携带 40 字节数据)

问题:
a) 第3个 TCP 分段中有多少字节的数据?
b) 假设第1和第4个分段按序到达,但第2和第3个分段丢失,主机 B 每次收到分段后返回的确认号(ACK)是多少?
c) 当主机 B 依次收到重传的第2和第3个分段后,返回的确认号是多少?


答案与解析

a) 第3个分段的字节数
问题:How many bytes of data are in the third TCP segment?
答案:50 字节

计算逻辑:
• 第3个分段的序列号 = 296

• 第4个分段的序列号 = 346(携带 40 字节数据)

• 第3个分段的字节数 = 346 - 296 = 50 字节

解释:
• TCP 序列号表示字节流的偏移量,因此分段大小 = 下一个分段的序列号 - 当前分段的序列号。


b) 第1和第4分段到达,第2和第3分段丢失时的 ACK 号
问题:若第1和第4分段到达,第2和第3分段丢失,主机 B 返回的 ACK 号是什么?
答案:216, 216

过程分析:
1. 第1分段(序列号 56)到达:
• 主机 B 期望下一个字节是 216(因为第1分段覆盖 56-215),因此返回 ACK=216。

• 第4分段(346-385)因不连续被缓存,不触发新 ACK。

  1. 第4分段(序列号 346)到达:
    • 主机 B 仍等待缺失的 216-295,因此继续返回 ACK=216(重复确认)。

关键点:
• 累积确认:ACK 号表示“期望收到的下一个字节编号”。

• 乱序分段:不触发 ACK 更新,除非缺失部分被填补。


c) 收到重传的第2和第3分段后的 ACK 号
问题:主机 B 依次收到重传的第2和第3分段后,返回的 ACK 号是什么?
答案:296, 386

过程分析:
1. 第2分段(序列号 216)到达:
• 覆盖字节 216-295,主机 B 确认到 296,返回 ACK=296。

  1. 第3分段(序列号 296)到达:
    • 覆盖字节 296-345,主机 B 确认到 346,返回 ACK=346。

    • 第4分段(346-385)已缓存,因此最终确认到 346 + 40 = ACK=386。

关键点:
• 按序交付:TCP 重组数据后,ACK 更新为最高连续字节 +1。

• 第4分段的处理:之前缓存的 346-385 被释放,触发 ACK=386。


总结 (Summary)
1. 分段大小计算:序列号差值(如 346 - 296 = 50 字节)。
2. 丢包时的 ACK:
• 重复发送期望的序列号(如 ACK=216)。

  1. 重传后的 ACK:
    • 按序接收后更新 ACK(如 296 → 386)。

考试重点 (Exam Focus):
• 序列号与字节流:序列号表示字节偏移量。

• 累积确认:ACK 号始终指向下一个期望的字节。

• 乱序处理:缓存乱序分段,等待缺失部分。


中英对照术语 (Chinese-English Glossary)
| 中文术语 | 英文术语 | | -------- | --------------------------- | | 序列号 | Sequence Number | | 确认号 | Acknowledgment Number (ACK) | | 累积确认 | Cumulative Acknowledgment | | 乱序分段 | Out-of-Order Segment | | 重传 | Retransmission |

子网划分问题解析 (Subnetting Problem Analysis)


题目
一个路由器连接三个子网(Subnet 1、Subnet 2、Subnet 3),所有接口均需属于 192.168.12.0/24 地址块。要求:
• Subnet 1:至少支持 20 个接口

• Subnet 2:至少支持 60 个接口

• Subnet 3:至少支持 90 个接口

任务:提供三个满足条件的网络地址(格式 a.b.c.d/x)。


答案与分步解析

1. 划分子网的核心规则
• 主机位数计算:

• 所需主机数 ≥ \(2^h - 2\)\(h\) = 主机位数,减 2 是排除网络地址和广播地址)。

• 子网掩码(x):

\(x = 32 - h\)(如 7 位主机 → /25)。

2. 划分子网的具体步骤

(1) Subnet 1:至少 20 个接口
• 计算主机位数:

\(2^h - 2 \geq 20\) → 最小 \(h = 5\)\(2^5 - 2 = 30 \geq 20\))。

• 子网掩码:

\(x = 32 - 5 = 27\)/27255.255.255.224)。

• 网络地址:

• 从 192.168.12.0/24 的第一个子网开始:

◦ Subnet 1:`192.168.12.0/27`  

  ◦ 范围:`192.168.12.1` ~ `192.168.12.30`(30 个可用地址)。  

(2) Subnet 2:至少 60 个接口
• 计算主机位数:

\(2^h - 2 \geq 60\) → 最小 \(h = 6\)\(2^6 - 2 = 62 \geq 60\))。

• 子网掩码:

\(x = 32 - 6 = 26\)/26255.255.255.192)。

• 网络地址:

• 从 Subnet 1 的下一个可用地址块开始(192.168.12.32/27 已用):

◦ Subnet 2:`192.168.12.64/26`  

  ◦ 范围:`192.168.12.65` ~ `192.168.12.126`(62 个可用地址)。  

(3) Subnet 3:至少 90 个接口
• 计算主机位数:

\(2^h - 2 \geq 90\) → 最小 \(h = 7\)\(2^7 - 2 = 126 \geq 90\))。

• 子网掩码:

\(x = 32 - 7 = 25\)/25255.255.255.128)。

• 网络地址:

• 从 Subnet 2 的下一个可用地址块开始(192.168.12.128/26 未用,但需更大空间):

◦ Subnet 3:`192.168.12.128/25`  

  ◦ 范围:`192.168.12.129` ~ `192.168.12.254`(126 个可用地址)。  

最终答案
| 子网 | 网络地址 | 子网掩码 | 可用主机范围 | | -------- | ------------------- | --------------- | ------------------------- | | Subnet 1 | 192.168.12.0/27 | 255.255.255.224 | 192.168.12.1 ~ .30 | | Subnet 2 | 192.168.12.64/26 | 255.255.255.192 | 192.168.12.65 ~ .126 | | Subnet 3 | 192.168.12.128/25 | 255.255.255.128 | 192.168.12.129 ~ .254 |


关键点总结
1. 主机位数与子网掩码的关系:
• 主机数需求 → 计算最小主机位数 \(h\) → 子网掩码 \(x = 32 - h\)

  1. 避免地址重叠:
    • 每个子网的起始地址必须在前一个子网的广播地址之后(如 .0/27 后接 .64/26)。

  2. 实际可用地址:
    • 每个子网的第一个地址(网络地址)和最后一个地址(广播地址)不可用。

考试技巧:
• 优先分配大子网(如 Subnet 3 先分配 /25,再分配小子网)。

• 验证主机数:确保 \(2^h - 2\) 满足需求(如 90 主机需 7 位主机位)。


中英对照术语 (Chinese-English Glossary)
| 中文术语 | 英文术语 | | -------- | ----------------- | | 子网划分 | Subnetting | | 主机位数 | Host Bits | | 子网掩码 | Subnet Mask | | 网络地址 | Network Address | | 广播地址 | Broadcast Address |

Dijkstra最短路径算法问题解析 (Dijkstra's Shortest-Path Algorithm Analysis)

题目描述 考虑以下网络拓扑图,使用Dijkstra算法计算从节点u到所有其他节点的最短路径。通过表格展示算法执行过程。

网络拓扑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节点连接关系及链路成本:
u-v: 1
u-w: 6
u-x: 8
v-w: 2
v-x: 4
w-y: 3
w-z: 9
x-y: 2
x-z: 7
y-z: 1

Dijkstra算法执行过程表格

计算次数 D(u), p(u) D(v), p(v) D(w), p(w) D(x), p(x) D(y), p(y) D(z), p(z)
1 0, 无 1, u 6, u 8, u ∞, 无 ∞, 无
2 0, 无 1, u 3, v 5, v ∞, 无 ∞, 无
3 0, 无 1, u 3, v 5, v 10, w 9, w
4 0, 无 1, u 3, v 5, v 6, x 9, w
5 0, 无 1, u 3, v 5, v 6, x 7,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