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赏析笔记

音乐的意义与发现

前言

  • 音乐和语言的关系:讨论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和区别。
  • 本书的目的:探讨音乐的语型意义、绘画中的表现、符号学理论,以及作曲家和听众之间的情感交流。

第一章 音乐和语言

一、为语型意义设置的条件 (页码5)

  • 定义语型意义:音乐中的语型意义类似于语言中的语法结构,决定了音乐的组织和理解方式。
  • 设置条件:探讨如何在音乐中建立和识别语型意义,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基本元素。
  • 例子和分析:通过具体音乐片段分析语型意义的表现。

二、库克和迈尔的理论 (页码21)

  • 库克的观点:音乐意义来自于听众对音乐结构和模式的感知。
  • 迈尔的观点:音乐意义源于情感反应和文化背景。
  • 理论应用:对比两者的理论,讨论它们在音乐分析中的应用实例。

三、意义的类型 (页码24)

  • 分类:介绍不同类型的音乐意义,包括情感意义、描述性意义和象征性意义。
  • 情感意义:音乐如何表达和唤起情感。
  • 描述性意义:音乐如何描述特定情境或场景。
  • 象征性意义:音乐中的符号和象征如何传递意义。

四、自然的与非自然的意义 (页码30)

  • 自然意义:音乐中直接可感知和理解的意义,例如旋律和节奏。
  • 非自然意义:需要文化背景和音乐知识才能理解的深层次意义。
  •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音乐作品分析自然和非自然意义的区别。

五、音乐中意义D的例子 (页码33)

  • 定义意义D:特定类型的音乐意义,可能是情感或象征性意义的一个子类别。
  • 具体例子:详细分析几首作品,展示如何识别和理解意义D。
  • 综合分析:讨论这些例子在音乐理解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 音乐与绘画

一、绘画描绘的必要条件 (页码47)

  • 描绘的定义:绘画中的描绘指通过视觉元素再现现实或抽象概念。
  • 必要条件:色彩、线条、形状和构图是绘画描绘的基本元素。
  • 类比音乐:探讨这些元素如何在音乐中找到类似表现,如音色、旋律线条、和声结构等。

二、针对音乐表现的争论 (页码67)

  • 主要争论点:音乐是否能像绘画一样描绘具体内容。
  • 支持观点:音乐可以通过模仿自然声音和节奏描绘情景。
  • 反对观点:音乐主要是抽象艺术,难以具体描绘。
  • 综合评价:对比支持和反对的观点,评估其合理性。

三、哪种描绘理论能更好地适用于音乐的情形? (页码70)

  • 不同理论的比较:象征理论、情感理论和表现理论。
  • 适用性评估:每种理论在不同类型音乐中的适用性。
  •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音乐作品说明哪种理论更适用。

四、音乐和表现最初的两个必要条件 (页码75)

  • 第一个条件:音乐必须具备表达能力,如通过旋律和和声传达情感。
  • 第二个条件:听众需要具备理解音乐表达的能力,包括音乐知识和文化背景。
  • 详细分析:探讨这两个条件如何在音乐中体现。

五、音乐和表现的第三个条件 (页码83)

  • 第三个条件:音乐和听众之间的互动,听众的个人经验和情感反应。
  • 综合应用:三个条件的互动如何影响音乐的表现和理解。
  • 实例讨论:通过具体作品分析三者的综合作用。

第三章 音乐与符号

一、朗格的理论:表现性符号 (页码111)

  • 朗格的观点:音乐作为一种表现性符号系统,通过符号传递复杂的情感和意义。
  • 符号学基础:介绍朗格的符号学理论及其在音乐中的应用。
  •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音乐作品说明表现性符号的作用。

二、普拉特的音乐表现理论 (页码118)

  • 普拉特的观点:音乐表现不仅限于情感,还包括叙述性和象征性意义。
  • 理论解释:详细阐述普拉特的音乐表现理论。
  • 应用实例:分析普拉特理论在不同类型音乐作品中的应用。

三、古德曼的理论:范例性符号 (页码120)

  • 古德曼的观点:音乐符号系统中的范例性符号,强调音乐结构和模式的传递。
  • 符号分类:古德曼对音乐符号的分类及其解释。
  • 实例应用:通过具体音乐作品分析范例性符号的使用。

四、隐性符号 (页码130)

  • 隐性符号的定义:音乐中不直接显现但通过细节和背景传递的符号。
  • 作用分析:隐性符号在音乐理解和表现中的作用。
  • 实例讨论:具体音乐作品中隐性符号的识别和分析。

第四章 作曲家与听众的感情

一、表现理论 (页码150)

  • 表现理论的基础:音乐作为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媒介。
  • 作曲家的角色:作曲家如何通过音乐作品表达个人情感。
  • 听众的角色:听众如何通过聆听感受和理解作曲家的情感表达。
  • 实例分析:具体音乐作品中的表现理论应用。

二、唤起理论 (页码160)

  • 唤起理论的定义:音乐通过特定音响和结构唤起听众的情感反应。

  • 理论基础:唤起理论的心理学和生理学基础。

  • 应用实例:通过具体音乐作品分析唤起理论的作用和效果。

  • 听众体验:听众如何通过音乐感受到情感唤起,并与个人经历结合。

  • 明白了,以下是更加详细和全面的笔记,针对每一小节提供具体的内容概要:

    第五章 音乐中的情感表现 (页码176)

    一、音乐表现情感的独特性 (页码177)

    • 独特性来源:音乐能够通过无语言的方式直接影响听众的情感。
    • 工具和手段:使用旋律、和声、节奏和动态等音乐元素来传达情感。
    • 比较分析:与其他艺术形式(如文学、绘画)对情感表现的不同方法进行比较。

    二、汉斯立克:音乐不表现情感 (页码177)

    • 汉斯立克的观点:音乐的价值在于其形式和结构,而非情感表现。
    • 理论依据:他认为音乐的纯粹美在于音响的组合,情感只是听众主观的附加反应。
    • 批评与支持:对汉斯立克理论的不同学术观点,包括其局限性和合理性。

    三、外表的情感特征 (页码190)

    • 情感特征定义:外表特征指的是音乐在听觉上给人带来的情感感受。
    • 特征列表:具体如欢快、悲伤、激昂、平静等。
    • 分析方法:如何通过分析音调、节奏和和声等来识别这些情感特征。

    四、音乐中的情感表现 (页码196)

    • 表现机制:音乐通过特定的结构和动态变化来表达情感。
    • 听众反应:研究表明听众可以通过音乐产生共鸣和情感反应。
    • 案例研究:分析具体的音乐作品(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如何表现情感。

    五、音乐的表现与音乐的价值 (页码225)

    • 表现的意义:音乐表现情感如何提升其艺术价值。
    • 评估标准:不同标准下(如情感表达、技术成就、创新性)的音乐价值评估。
    • 实例讨论:通过具体作品探讨表现与价值的关系(如肖邦的《夜曲》)。

    第六章 对音乐表现的反应 (页码241)

    一、悬而未决的情形 (页码241)

    • 未决问题:讨论音乐表现中一些未解决的关键问题,如情感是否可以量化。
    • 争论焦点:这些问题为何重要,以及它们对音乐理解的影响。
    • 具体案例:实际音乐表现中的悬而未决问题分析。

    二、认知主义 (页码243)

    • 认知主义定义:音乐情感表现主要通过听众的认知过程实现。
    • 理论基础:认知心理学和音乐学的基础理论支持。
    • 应用实例:探讨认知主义在不同类型音乐(如古典音乐、流行音乐)中的应用。

    三、对认知主义的回应 (页码247)

    • 主要批评:认知主义理论受到的批评,如忽视了情感的非认知成分。
    • 回应策略:认知主义者对这些批评的回应和调整。
    • 综合评估:对认知主义理论的优点和局限性进行综合评估。

    四、既然音乐使我们听起来感觉悲伤,为什么我们还要听呢? (页码263)

    • 情感悖论:为什么人们会享受听悲伤的音乐。
    • 理论解释:情感宣泄理论、共鸣体验、审美享受等解释。
    • 实际分析:听众通过具体音乐作品(如阿黛尔的歌曲)感受悲伤情感并享受的案例分析。

    第七章 音乐的理 (页码277)

    一、音乐的音响与它所制造出来的声音 (页码277)

    • 音响和声音的区别:音响指的是音乐作品的整体听觉效果,声音是具体的音符和音色。
    • 制造方式:乐器、演奏技巧和录音技术如何影响音响效果。
    •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作品(如电子音乐与传统管弦乐)分析音响和声音的关系。

    二、为什么说乐如其人 (页码309)

    • “乐如其人”观点:探讨音乐作品和作曲家个性之间的关系。
    • 理论基础:历史和文化背景对这一观点的支持。
    •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作曲家(如贝多芬和莫扎特)的音乐作品分析“乐如其人”的体现。

    三、历史和风格的相关性 (页码313)

    • 历史背景:音乐风格的演变与历史事件、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
    • 风格特征: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特征及其演变过程。
    • 综合分析:历史背景如何影响音乐风格的形成和发展,通过具体历史时期(如巴洛克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进行分析。

    附录

    一、目录索引 (页码325)

    • 功能:提供全书中所有主题和关键词的索引,帮助读者快速查找相关内容。
    • 使用方法:指导读者如何使用索引进行有效查找和研究。

    二、引用文献 (页码349)

    • 引用格式:详细列出书中引用的所有文献,包括作者、书名、出版年份等信息。
    • 重要性:强调引用文献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提供读者进一步阅读和研究的资源。

音乐基底要素表现形态的审美心理

绪论

一、音乐能否表现非听觉性对象

  • 答案:这一问题探讨音乐是否能够表达非听觉性对象,如情感、情绪、思想等。音乐作为一种抽象艺术形式,其表现能力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为音乐可以表达和唤起非听觉性对象,因为它能够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和心理反应。另一些学者则认为音乐只能在听觉层面上传达信息,无法直接表现非听觉性对象。

二、音乐与其表现对象间的对应关系

  • 答案:这个问题探讨音乐作品与其所表现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在音乐中,有时候可以观察到音乐作品和某种情感、情绪或概念之间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可能是通过旋律、和声、节奏等音乐元素来传达的。然而,对应关系的存在与否以及其具体形式,也存在着不同的学术观点和争议。

三、以钢琴作品为主例的原因

  • 答案:选择以钢琴作品为主例可能是因为钢琴作品具有较为普遍的音乐形式和结构,适合作为研究的对象。此外,钢琴作品的表现形态和审美心理在音乐学研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涵盖音乐时间基底要素的多个方面,如疏密、速度、音值组合和律动等。因此,以钢琴作品为主例进行研究可以更全面地探讨音乐时间基底要素的表现形态和审美心理。

第一章 音乐时间基底要素表现形态的审美心理研究

第一节 音乐疏密表现形态的审美心理研究

一、疏松音值形态的审美心理
  • 答案:这一部分主要研究音乐中疏松的音值形态对听众的审美心理产生的影响。疏松的音值形态通常表现为音乐中较为稀疏的音符排布和较大的间隔,可能会给人一种轻松、舒缓或空旷的感觉。审美心理研究会探讨听众对于这种音乐形态的情感反应和认知体验。
二、密集时间形态的审美心理
  • 答案:这部分研究密集的音值形态对听众的审美心理影响。密集的音值形态通常表现为音乐中音符排布密集、音符之间间隔较小的情况。这种形态可能会给人一种紧张、压抑或充实的感觉。审美心理研究会探讨听众对于这种音乐形态的情感体验和认知反应。
三、疏密结合时间形态的审美心理
  • 答案:这部分研究疏密结合的音乐形态对听众的审美心理影响。疏密结合的音乐形态即在音乐中同时存在疏松和密集的音符排布。审美心理研究会探讨听众对于这种复合形态的感知和体验,以及其对情感和情绪的影响。

第二节 速度表现形态的审美心理研究

一、慢速表现形态的审美心理
  • 答案:这部分研究慢速音乐形态对听众的审美心理影响。慢速的音乐形态通常表现为音乐的演奏速度较慢,节奏较为缓慢。审美心理研究会探讨听众对于这种音乐形态的感知和体验,以及其可能引发的情感和情绪。
二、快速音乐表现形态的审美心理
  • 答案:这部分研究快速音乐形态对听众的审美心理影响。快速的音乐形态通常表现为音乐的演奏速度较快,节奏较为紧凑。审美心理研究会探讨听众对于这种音乐形态的感知和体验,以及其可能产生的情感和

第三节 音值组合和统一形态的审美心理研究

一、音值横向组合样式的审美心理
  • 这一部分研究音乐中不同的音值横向组合样式对听众审美心理的影响。音值横向组合指的是音符在时间上的组合方式,如和弦、和声等。审美心理研究关注听众对不同组合样式的感知、认知以及可能产生的情感体验。
二、音值纵向复合形态的审美心理
  • 研究音乐中不同的音值纵向复合形态对听众审美心理的影响。音值纵向复合指的是音符在音高上的组合方式,如和声进行、音阶等。审美心理研究关注听众对这些形态的感知、情感反应以及对音乐整体印象的影响。
三、节奏统一作用的审美心理体验
  • 这一部分研究音乐中节奏统一作用对听众审美心理的体验。节奏统一作用指的是音乐中节奏元素的统一性和连贯性。审美心理研究探讨听众对节奏统一的感知、体验以及这种统一性对音乐整体情感氛围的营造作用。

第四节 音乐律动表现形态的审美心理研究

一、二倍分律动形态的审美心理
  • 研究音乐中二倍分律动形态对听众审美心理的影响。二倍分律动指的是音乐中节奏的双重律动,通常表现为快速的音符和较慢的音符交替出现。审美心理研究关注听众对这种律动形态的感知、情感体验以及对音乐节奏感和节奏变化的理解。
二、三倍分律动形态的审美心理
  • 这一部分研究音乐中三倍分律动形态对听众审美心理的影响。三倍分律动指的是音乐中节奏的三重律动,通常表现为快速的音符、中速的音符和较慢的音符交替出现。审美心理研究关注听众对这种律动形态的感知、情感体验以及对音乐整体节奏感的影响。
三、混合律动形态的审美心理
  • 研究音乐中混合律动形态对听众审美心理的影响。混合律动指的是音乐中不同节奏律动交织组合的情况,可以包括二倍分律动、三倍分律动等。审美心理研究关注听众对这种复合律动形态的感知、体验以及对音乐节奏感的理解和情感体验的影响。

第四节 音乐律动表现形态的审美心理

四、均分非节拍律动形态的审美心理 (页码48)
  • 研究内容:探究音乐中均分非节拍律动形态对听众审美心理的影响。均分非节拍律动指的是音乐中节奏不是以明显的节拍形式出现,而是以均匀分布的方式呈现。研究会关注听众对这种律动形态的感知、情感体验以及对音乐整体节奏感的影响。
五、非均分自由律动形态的审美心理 (页码49)
  • 研究内容:研究音乐中非均分自由律动形态对听众审美心理的影响。非均分自由律动指的是音乐中节奏不是按照规则均匀分布,而是更加自由灵活地变化。审美心理研究会探讨听众对这种律动形态的感知、体验以及对音乐整体节奏感的认知和情感反应。

第五节 音乐结构表现形态的审美心理

一、音乐基本构造形态上的审美心理 (页码50)
  • 研究内容:研究音乐基本构造形态对听众审美心理的影响。音乐基本构造指的是音乐作品中最基本的元素和结构,如旋律、和声、节奏等。审美心理研究会探讨听众对于这些基本构造形态的感知、认知以及可能产生的情感体验。
二、音乐曲式结构形态上的审美心理 (页码53)
  • 研究内容:探究音乐曲式结构形态对听众审美心理的影响。音乐曲式结构指的是音乐作品中的整体结构和组织方式,如奏鸣曲、交响曲等。审美心理研究会关注听众对不同曲式结构形态的感知、情感体验以及对音乐整体印象的影响。
三、以单一要素为主要结构力的曲式形态 (页码56)
  • 研究内容:研究以单一要素为主要结构力的曲式形态对听众审美心理的影响。这种曲式形态指的是音乐作品中某一要素(如旋律、和声)在整个曲子中起到主导作用,对曲式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审美心理研究会探讨听众对于这种曲式形态的感知、认知以及可能产生的情感体验。

第二章 音乐空间基底要素表现形态的审美心理研究

第一节 音高音区表现形态的审美心理研究 (页码61)

一、音高音区的知觉通感实验及其心理反应 (页码61)
  • 研究内容:探究音高音区的知觉通感实验以及听众对不同音高的心理反应。这一部分研究会涉及听众对于不同音高的感知和认知,以及不同音高对于听众情感和情绪的影响。
二、钢琴音区在听觉上的审美心理 (页码63)
  • 研究内容:研究钢琴音区在听觉上的审美心理。这一部分研究会探讨听众对于钢琴音区的感知和体验,以及钢琴音区的特点对听众审美心理的影响。

第二节 音律表现形态的审美心理研究 (页码65)

一、五度律音程的审美心理 (页码66)
  • 研究内容:探究五度律音程在听众审美心理中的作用。五度律音程指的是音乐中的五度距离的音程,其在西方音乐中具有重要地位。审美心理研究会关注听众对于五度律音程的感知、认知以及可能产生的情感体验。
二、纯律音程的审美心理 (页码66)
  • 研究内容:研究纯律音程对听众审美心理的影响。纯律音程指的是按照纯律音程比例制作的音程,其在音乐理论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审美心理研究会探讨听众对于纯律音程的感知、认知以及对音乐整体印象的影响。
三、十二平均律音程的审美心理 (页码67)
  • 研究内容:研究十二平均律音程在听众审美心理中的作用。十二平均律音程是指按照十二平均律制作的音程,是现代西方音乐中常用的音程体系。审美心理研究会关注听众对十二平均律音程的感知、认知以及可能产生的情感体验。
四、不同律制运用的审美心理 (页码68)
  • 研究内容:研究不同律制在音乐中的应用对听众审美心理的影响。不同律制包括五度律、纯律等,它们在音乐中的运用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和体验。审美心理研究会探讨听众对不同律制的感知、情感体验以及对音乐整体印象的影响。
五、个性化音律的审美心理 (页码69)
  • 研究内容:研究个性化音律对听众审美心理的影响。个性化音律指的是音乐家或特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特殊音律体系。审美心理研究会探讨听众对个性化音律的感知、认知以及可能产生的情感体验。
六、音律规范性和自由性的审美心理 (页码71)
  • 研究内容:研究音律规范性和自由性对听众审美心理的影响。音律规范性指的是音乐中音律的符合普遍认可的规范,而音律自由性则指的是音乐中音律的变化和创新。审美心理研究会关注听众对于音律规范性和自由性的感知、情感体验以及对音乐整体印象的影响。

第三节 “音成分” 表现形态的审美心理研究 (页码72)

一、“音成分”物理量的测定 (页码72)
  • 研究内容:探究“音成分”物理量在音乐中的测定和应用。音成分指的是音乐中的声学参数,如音高、音量、音色等。审美心理研究会关注这些物理量在音乐中的作用以及对听众审美体验的影响。
二、西方乐音“音成分”表现形态的审美心理 (页码73)
  • 研究内容:研究西方音乐中“音成分”表现形态对听众审美心理的影响。这一部分研究会探讨西方音乐中音高、音量、音色等“音成分”的组合和运用方式,以及这些表现形态对听众的感知和情感体验。
三、中国乐音“音成分”表现形态的审美心理 (页码74)
  • 研究内容:研究中国音乐中“音成分”表现形态对听众审美心理的影响。这部分研究会关注中国音乐中音高、音量、音色等“音成分”的特点和运用方式,以及这些表现形态对听众审美体验的影响。
四、单音“听域”扩大的审美心理 (页码76)
  • 研究内容:研究单音在音乐中的“听域”扩大对审美心理的影响。单音“听域”扩大指的是音乐中单音所覆盖的音域范围较广,可能涵盖多个音高区域。审美心理研究会探讨这种音乐技巧对听众感知、情感体验以及对音乐整体印象的影响。

第四节 旋律表现形态的审美心理研究 (页码79)

一、上行旋律线表现形态的审美心理 (页码79)
  • 研究内容:研究上行旋律线在音乐中的表现形态对听众审美心理的影响。上行旋律线指的是音乐中旋律线向上运动的形态特征。审美心理研究会关注听众对于这种旋律形态的感知、认知以及可能产生的情感体验。
二、下行旋律线表现形态的审美心理 (页码80)
  • 研究内容:研究下行旋律线在音乐中的表现形态对听众审美心理的影响。下行旋律线指的是音乐中旋律线向下运动的形态特征。审美心理研究会探讨听众对于这种旋律形态的感知、情感体验以及对音乐整体印象的影响。
三、平行旋律线表现形态的审美心理 (页码81)
  • 研究内容:研究平行旋律线在音乐中的表现形态对听众审美心理的影响。平行旋律线指的是音乐中两个或多个旋律线同时进行、相互呼应的形态特征。审美心理研究会关注听众对于这种旋律形态的感知、情感体验以及对音乐整体印象的影响。
四、级进旋律线表现形态的审美心理 (页码82)
  • 研究内容:研究级进旋律线在音乐中的表现形态对听众审美心理的影响。级进旋律线指的是音乐中旋律线逐渐升高或降低的形态特征。审美心理研究会探讨听众对于这种旋律形态的感知、情感体验以及对音乐整体印象的影响。
五、跳进旋律线表现形态的审美心理 (页码84)
  • 研究内容:研究跳进旋律线在音乐中的表现形态对听众审美心理的影响。跳进旋律线指的是音乐中旋律线突然跳跃到较高或较低的音高的形态特征。审美心理研究会关注听众对于这种旋律形态的感知、情感体验以及对音乐整体印象的影响。
六、旋律线布局的审美心理 (页码86)
  • 研究内容:研究旋律线布局在音乐中的审美心理。旋律线布局指的是音乐中旋律线的整体安排和组织方式。审美心理研究会探讨听众对于旋律线布局的感知、情感体验以及对音乐整体结构的理解和评价。

第五节 音阶表现形态的审美心理研究 (页码87)

  1. 自然大小调音阶的审美心理
    • 研究内容:研究自然大小调音阶对听众审美心理的影响。自然大小调音阶指的是包含七个音符的音阶,如大调音阶和自然小调音阶等。审美心理研究会关注听众对于这种音阶的感知、情感体验以及对音乐整体印象的影响。
  2. 不含半音五声音阶的审美心理
    • 研究内容:探究不含半音的五声音阶在听众审美心理中的作用。不含半音的五声音阶指的是由五个音符构成的音阶,例如古代中国的五声音阶。审美心理研究会关注听众对于这种音阶的感知、认知以及可能产生的情感体验。
  3. 含半音五声音阶的审美心理
    • 研究内容:研究含有半音的五声音阶对听众审美心理的影响。含半音五声音阶指的是由五个音符构成且包含半音音程的音阶,如日本传统音乐中的五声音阶。审美心理研究会探讨听众对这种音阶的感知、情感体验以及对音乐整体印象的影响。
  4. 吉下赛音阶的审美心理
    • 研究内容:研究吉下赛音阶在听众审美心理中的作用。吉下赛音阶是一种传统的日本音阶体系,具有独特的音乐特点。审美心理研究会关注听众对于吉下赛音阶的感知、认知以及可能产生的情感体验。
  5. 人工音阶的审美心理
    • 研究内容:研究人工音阶对听众审美心理的影响。人工音阶指的是经过人工调整或创造的音阶,例如序列音阶或模式音阶等。审美心理研究会探讨听众对人工音阶的感知、情感体验以及对音乐整体印象的影响。

第六节 调式调性旋法表现形态的审美心理研究 (页码94)

  1. 调式组织上的审美心理
    • 研究内容:研究调式组织在音乐中的审美心理。调式组织指的是音乐中以特定调式组织的调性系统。审美心理研究会关注听众对于不同调式组织的感知、情感体验以及对音乐整体结构的理解和评价。
  2. 调性特质上的审美心理
    • 研究内容:研究调性特质对听众审美心理的影响。调性特质指的是音乐中各种调性特征,如调性稳定性、调性变化等。审美心理研究会探讨听众对于不同调性特质的感知、认知以及可能产生的情感体验。
  3. 旋法样态上的审美心理
    • 研究内容:研究旋法样态在音乐中的审美心理。旋法样态指的是音乐中不同旋法形式的运用方式。审美心理研究会关注听众对于不同旋法样态的感知、情感体验以及对音乐整体印象的影响。

第七节 和声表现形态的审美心理研究 (页码110)

  1. 和声协和度的审美心理
    • 研究内容:研究和声中协和度对听众审美心理的影响。和声协和度指的是和声中音乐元素的和谐程度。审美心理研究会探讨听众对和声协和度的感知、情感体验以及对音乐整体印象的影响。
  2. 和弦连接的审美心理
    • 研究内容:研究和声中和弦连接对听众审美心理的影响。和弦连接指的是音乐中不同和弦之间的过渡和衔接方式。审美心理研究会关注听众对和弦连接的感知、情感体验以及对音乐整体结构的理解和评价。
  3. 和弦音密度和排列法的审美心理
    • 研究内容:研究和声中和弦音密度和排列法对听众审美心理的影响。和弦音密度指的是音乐中和弦的密集程度,排列法指的是和弦在音乐中的排列方式。审美心理研究会探讨听众对和弦音密度和排列法的感知、情感体验以及对音乐整体印象的影响。
  4. 中西不同的和声美感
    • 研究内容:研究中西方音乐中和声美感的异同。中西方音乐中的和声体系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和审美标准,因此会对听众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审美心理研究会比较分析中西方音乐中的和声美感,探讨其差异和共通之处。
  5. 和声审美心理的发展
    • 研究内容:研究和声审美心理在历史发展中的变迁和演变。和声审美心理随着时间、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审美心理研究会探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听众对和声的审美态度和偏好的变化。

第三章,音乐织体表现形态的审美心理研究 (页码116)

第一节 曲调织体表现形态的审美心理研究 (页码117)

  1. 单线条曲调织体的审美心理
    • 研究内容:探究单线条曲调织体对听众审美心理的影响。单线条曲调织体指的是音乐中仅有单一旋律线的织体结构。审美心理研究会关注听众对于这种简单结构的感知、情感体验以及对音乐整体印象的影响。
  2. 多线变形曲调织体的审美心理
    • 研究内容:研究多线变形曲调织体在音乐中的表现形态对听众审美心理的影响。多线变形曲调织体指的是音乐中包含多个旋律线且这些旋律线在演奏中会相互影响、变形的织体结构。审美心理研究会探讨听众对于这种复杂结构的感知、认知以及可能产生的情感体验。
  3. 过渡性功能的曲调织体
    • 研究内容:研究音乐中具有过渡性功能的曲调织体对审美心理的影响。过渡性功能的曲调织体指的是连接两个不同部分的曲调结构,在音乐中具有过渡和衔接作用。审美心理研究会关注听众对于这种过渡性功能的曲调织体的感知、情感体验以及对音乐整体结构的理解和评价。
  4. 中国传统民乐中的曲调织体
    • 研究内容:研究中国传统民乐中曲调织体的特点和审美心理。中国传统民乐中的曲调织体具有独特的音乐结构和风格,反映了中国音乐文化的特色。审美心理研究会探讨听众对于这种曲调织体的感知、情感体验以及对音乐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第二节 主调织体表现形态的审美心理研究 (页码123)

  1. 旋律层次上的审美心理
    • 研究内容:研究主调织体中旋律层次对审美心理的影响。旋律层次指的是音乐中旋律线的组织和排列方式。审美心理研究会关注听众对于不同旋律层次的感知、情感体验以及对音乐整体结构的理解和评价。
  2. 和声层次上审美心理
    • 研究内容:研究主调织体中和声层次对审美心理的影响。和声层次指的是音乐中和声的组织和排列方式。审美心理研究会探讨听众对于不同和声层次的感知、情感体验以及对音乐整体印象的影响。
  3. 低音层次上的审美心理
    • 研究内容:研究主调织体中低音层次对审美心理的影响。低音层次指的是音乐中低音部分的组织和运用方式。审美心理研究会探讨听众对于不同低音层次的感知、情感体验以及对音乐整体结构的理解和评价。

第三节 复调织体表现形态的审美心理研究 (页码127)

  1. 简单型复调织体
    • 研究内容:研究音乐中简单型复调织体对审美心理的影响。简单型复调织体指的是由两个或多个独立旋律线构成的织体结构,但这些旋律线之间并无明显的关联或变化。审美心理研究会关注听众对于这种简单复调结构的感知、认知以及可能产生的情感体验。
  2. 固定低音复调织体的审美心理
    • 研究内容:研究音乐中固定低音复调织体对审美心理的影响。固定低音复调织体指的是在音乐中固定存在的低音部分,而其他旋律线则在其基础上进行变化。审美心理研究会探讨听众对于这种复调结构的感知、情感体验以及对音乐整体结构的理解和评价。
  3. 模仿复调织体的审美心理
    • 研究内容:研究音乐中模仿复调织体对审美心理的影响。模仿复调织体指的是通过模仿或反复出现的旋律片段来构建复调结构。审美心理研究会探讨听众对于这种模仿复调的感知、情感体验以及对音乐整体印象的影响。
  4. 对比复调织体的审美心理
    • 研究内容:研究音乐中对比复调织体对审美心理的影响。对比复调织体指的是通过对比不同旋律线或乐段来构建复调结构,以增加音乐的动态和层次感。审美心理研究会关注听众对于这种对比复调结构的感知、认知以及可能产生的情感体验。

第三节 综合性织体表现形态的审美心理研究 (页码133)

一、综合性织体表现形态的审美心理 (页码134)

  • 研究内容:探究综合性织体在音乐中的表现形态对审美心理的影响。综合性织体指的是音乐中多种织体元素(如曲调、和声、节奏等)综合运用的结构形态。审美心理研究将关注听众对于这种综合性织体的感知、认知以及可能产生的情感体验,以及综合性织体对音乐整体印象的影响。

二、综合性织体在中国音乐中的运用 (页码134)

  • 研究内容:研究综合性织体在中国音乐中的运用及其对审美心理的影响。中国音乐具有独特的音乐织体结构和审美特点,综合性织体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审美心理研究将探讨听众对于中国音乐中综合性织体的感知、情感体验以及对音乐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第四章 力度基底要素表现形态的审美心理研究 (页码137)

第一节 力度等级表现形态的审美心理研究 (页码138)

  1. 音乐力度的主观心理感觉量
    • 研究内容:研究音乐力度对听众主观心理感觉量的影响。音乐力度是指音乐的响度或音量,它对听众的心理感受具有重要影响。审美心理研究将探讨不同力度等级对听众情感体验和音乐整体印象的影响。
  2. 音乐力度的知觉通感效应
    • 研究内容:研究音乐力度的知觉通感效应。音乐力度不仅会影响听觉感知,还可能引发其他感官的反应,如触觉、视觉等。审美心理研究将探讨不同力度在听觉以外的感知上的影响。
  3. 音乐渐变力度的审美心理
    • 研究内容:研究音乐中渐变力度对审美心理的影响。音乐中的力度变化能够产生动态和层次感,影响听众的情感体验。审美心理研究将关注渐变力度对听众情感体验和音乐整体印象的影响。
  4. 力度对音响内聚力的影响
    • 研究内容:研究力度对音响内聚力的影响。音响内聚力指的是音乐中各声部或乐器之间的和谐统一程度。审美心理研究将探讨力度在音响内部的分配对音乐整体效果的影响。

第二节 不同起音状态的审美心理研究 (页码146)

一、硬、软起音的知觉通感效应 (页码147)

  • 研究内容:研究音乐中硬、软起音对听众知觉通感的影响。硬、软起音是指音乐中音符的开始部分的强度或柔和度。审美心理研究将探讨不同起音状态对听众的听觉感知、情感体验以及对音乐整体印象的影响。

二、短大起音状态的审美心理 (页码147)

  • 研究内容:研究音乐中短大起音状态对审美心理的影响。短大起音状态指的是音乐中短暂但明显的强起音。审美心理研究将关注听众对于这种短大起音状态的感知、认知以及可能产生的情感体验,以及其对音乐整体结构的理解和评价。

三、长小起音状态的审美心理 (页码148)

  • 研究内容:研究音乐中长小起音状态对审美心理的影响。长小起音状态指的是音乐中持续但较轻柔的起音。审美心理研究将探讨听众对于这种长小起音状态的感知、情感体验以及对音乐整体印象的影响,以及与其他起音状态的对比和差异。

第三节 不同重音状态的审美心理研究 (页码150)

一、不同重音布局的审美心理 (页码150)

  • 研究内容:研究音乐中不同重音布局对审美心理的影响。重音布局指的是音乐中不同音符或音段受到强调的程度和方式。审美心理研究将探讨不同重音布局对听众情感体验和对音乐整体印象的影响,以及重音布局在音乐表达和结构上的作用。

二、重音位置异同的审美心理 (页码157)

  • 研究内容:研究音乐中重音位置的异同对审美心理的影响。重音位置指的是音乐中重音出现的位置和顺序。审美心理研究将关注听众对于不同重音位置的感知、情感体验以及对音乐整体结构的理解和评价,以及重音位置的变化对音乐动态和层次感的影响。

第四节 复调声部力度的审美心理研究 (页码159)

一、横向力度对比和音色变化的复调力度 (页码159)

  • 研究内容:研究音乐中横向力度对比和声部音色变化对复调力度的影响。复调声部指的是音乐中多个声部同时存在且相互独立的情况。审美心理研究将探讨不同声部之间力度对比和音色变化对听众情感体验和音乐整体印象的影响。

二、主、辅声部的复调力度 (页码159)

  • 研究内容:研究音乐中主声部和辅声部的复调力度对审美心理的影响。主声部指的是音乐中主导性的声部,而辅声部则是与之相对次要的声部。审美心理研究将关注主、辅声部力度在复调结构中的分配和变化对听众情感体验和音乐整体印象的影响。

三、有选择突出的复调力度 (页码160)

  • 研究内容:研究音乐中有选择地突出某些声部的复调力度对审美心理的影响。有选择突出指的是在复调结构中通过强调某些声部或音色来达到特定的表现效果。审美心理研究将探讨有选择突出的复调力度对听众情感体验和音乐整体印象的影响。

四、模仿复调的声部力度 (页码161)

  • 研究内容:研究音乐中模仿复调结构的声部力度对审美心理的影响。模仿复调指的是通过模仿或反复出现的声部来构建复调结构。审美心理研究将关注模仿复调的声部力度对听众情感体验和音乐整体印象的影响,以及与真实复调结构的对比和差异。

第五节 和声力度的审美心理研究 (页码161)

一、和声力度的审美心理构成 (页码162)

  • 研究内容:探究和声力度在审美心理上的构成。这部分研究将关注和声中不同声部力度的分布、相互关系以及整体效果对听众的情感体验和音乐整体印象的影响。

二、和声力度与音响力度的同步处理 (页码163)

  • 研究内容:研究和声力度与音响力度的同步处理对审美心理的影响。这部分研究将关注和声部分力度变化与整体音响力度变化保持一致时,对听众情感体验和音乐整体印象的影响。

和声力度与音响力度的异步处理 (页码166)

  • 研究内容:研究和声力度与音响力度的异步处理对审美心理的影响。这部分研究将探讨和声部分力度变化与整体音响力度变化存在差异或反差时,对听众情感体验和音乐整体印象的影响,以及可能产生的审美效果和感受。

第六节 阶梯式力度的审美心理研究 (页码167)

一、旋律进行上的阶梯式力度 (页码167)

  • 研究内容:研究音乐中旋律进行上的阶梯式力度对审美心理的影响。旋律进行上的阶梯式力度指的是音乐中旋律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逐渐增强或减弱的力度变化。审美心理研究将探究这种阶梯式力度对听众情感体验和音乐整体印象的影响。

二、音型模进上的阶梯式力度 (页码169)

  • 研究内容:研究音乐中音型模进上的阶梯式力度对审美心理的影响。音型模进上的阶梯式力度指的是音乐中音型模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逐渐增强或减弱的力度变化。审美心理研究将关注这种力度变化对听众情感体验和音乐整体印象的影响。

三、和声布局上的阶梯式力度 (页码171)

  • 研究内容:研究音乐中和声布局上的阶梯式力度对审美心理的影响。和声布局上的阶梯式力度指的是音乐中和声部分布和排列过程中出现的逐渐增强或减弱的力度变化。审美心理研究将探讨这种力度变化对听众情感体验和音乐整体印象的影响。

四、赋格声部进行上的阶梯式力度 (页码172)

  • 研究内容:研究音乐中赋格声部进行上的阶梯式力度对审美心理的影响。赋格声部进行上的阶梯式力度指的是音乐中赋格进行过程中出现的逐渐增强或减弱的力度变化。审美心理研究将关注这种力度变化对听众情感体验和音乐整体印象的影响。

五、综合性阶梯式力度结构 (页码173)

  • 研究内容:研究音乐中综合性阶梯式力度结构对审美心理的影响。综合性阶梯式力度结构指的是音乐中各种元素(如旋律、和声、赋格声部等)的力度变化相互交织形成的整体结构。审美心理研究将探讨这种综合性力度结构对听众情感体验和音乐整体印象的影响。

第七节 力度结构的审美心理研究 (页码175)

一、音乐的力度结构概念 (页码176)

  • 研究内容:介绍音乐中力度结构的概念。力度结构指的是音乐中力度变化的整体布局和发展过程。审美心理研究将探讨力度结构对音乐整体效果和听众的审美体验的重要性,并从理论角度分析力度结构的组成要素和形成机制。

二、莫扎特《D大调第七交响曲》第四乐章的力度结构 (页码176)

  • 研究内容:分析莫扎特作品《D大调第七交响曲》第四乐章中的力度结构。通过对这一乐章的力度变化、动态平衡和结构布局进行分析,探讨其对听众情感体验和音乐整体印象的影响。

三、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的力度结构 (页码178)

  • 研究内容:分析瓦格纳作品《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中的力度结构。通过对这一作品的力度变化、音响层次和动态发展进行分析,探讨其对听众情感体验和音乐整体印象的影响。

四、梅西安《力度与时值的模式》的力度结构 (页码181)

  • 研究内容:分析梅西安作品《力度与时值的模式》中的力度结构。通过对这一作品的力度和时值的交互关系、音乐形式和结构布局进行分析,探讨其对听众情感体验和音乐整体印象的影响。

五、卡特《木管四重奏》练习曲NO.7的力度结构 (页码185)

  • 研究内容:分析卡特作品《木管四重奏》练习曲NO.7中的力度结构。通过对这一作品的力度变化、声部布局和动态发展进行分析,探讨其对听众情感体验和音乐整体印象的影响。

第五章 音色基底要素表现形态的审美心理研究 (页码190)

第一节 音色表现形态的物理和心理研究 (页码191)

  1. 物理音色的表现形态研究 (页码192)
    • 研究内容:分析音色的物理特征对音乐审美的影响。这部分研究将关注声学原理和乐器演奏技术对音色形成的作用,以及不同乐器、声源产生的声音的物理特性。
  2. 心理音色的表现形态研究 (页码194)
    • 研究内容:探讨音色在听觉感知中的心理特征及其对听众的审美体验的影响。这部分研究将关注听觉心理学中关于音色认知和情感评价的理论,以及不同听众群体对音色的偏好和反应。

第二节 乐器音色表现形态的审美心理研究 (页码196)

  1. 民族乐器音色表现形态的审美心理 (页码197)
    • 研究内容:分析民族乐器独特的音色特点及其在音乐中的审美效果。这部分研究将关注不同民族乐器的音色特色、演奏技巧和文化背景对审美心理的影响。
  2. 西方乐器音色表现形态的审美心理 (页码201)
    • 研究内容:探讨西方乐器的音色特点及其在音乐审美中的作用。这部分研究将关注西方乐器家族的音色特色、演奏技法以及在不同音乐风格中的应用。
  3. 常见乐器音色组合方式的审美心理 (页码207)
    • 研究内容:分析不同乐器音色的组合方式对音乐整体效果和听众的情感体验的影响。这部分研究将关注不同乐器组合的声学效果、音乐结构和情感表达方面的特点。
  4. 钢琴音色表现形态的审美心理 (页码210)
    • 研究内容:探讨钢琴音色的特点及其在音乐中的审美作用。这部分研究将关注钢琴音色的音质、音量和音色变化对音乐表现力和听众情感体验的影响。

第三节 歌唱音色表现形态的审美心理研究 (页码216)

  1. 自然歌唱发声的物理音色 (页码218)
    • 研究内容:分析自然歌唱发声方式产生的音色特点及其在音乐中的审美效果。这部分研究将关注歌唱发声技巧、声音共鸣和音色变化对歌唱表达和听众情感体验的影响。
  2. 科学化歌唱的心理音色 (页码220)
    • 研究内容:探讨科学化歌唱技术对音色形成的影响及其在音乐审美中的作用。这部分研究将关注歌唱训练方法、声乐教育和声音美学理论对歌唱音色的塑造和发展。
  3. 民族化、个性化的歌唱心理音色 (页码224)
    • 研究内容:分析民族音乐和个性化演唱风格对歌唱音色的影响。这部分研究将关注不同文化背景、语言特色和情感表达方式对歌唱音色的塑造和听众审美体验的影响。
  4. 京剧演唱音色与歌手共振峰 (页码227)
    • 研究内容:探讨京剧演唱特有的音色特点及其对表演艺术的审美效果。这部分研究将关注京剧演唱技法、音色共振和声乐表现力对音乐剧情、角色塑造和听众情感体验的影响。

第四节 音色旋律表现形态的审美心理研究 (页码229)

  1. 音色旋律的构成材料 (页码230)
    • 研究内容:分析音色旋律的构成要素和形成机制。这部分研究将关注音色特色、旋律走向和音乐结构对音乐整体效果和听众情感体验的影响。
  2. 音色旋律的主题与结构 (页码233)
    • 研究内容:探讨音色旋律的主题发展和结构布局。这部分研究将关注音色旋律的旋律走向、主题发展和音乐形式对音乐表现力和听众情感体验的影响。

第五节 音色结构表现形态的审美心理研究 (页码236)

  1. 音色结构的思维形态 (页码236)
    • 研究内容:分析音色结构的思维模式和构成要素。这部分研究将关注音色结构在听觉感知中的组织方式、逻辑关系和审美效果,以及不同听众对音色结构的认知和理解方式。
  2. 音色结构的转换形态 (页码237)
    • 研究内容:探讨音色结构在音乐演奏中的转换和变化方式。这部分研究将关注音色变化、音色转换和声部互动对音乐表现力和听众情感体验的影响。
  3. 音色结构的功能形态 (页码238)
    • 研究内容:分析音色结构在音乐中的功能和作用。这部分研究将关注音色结构对音乐整体效果、情感表达和听众情感体验的影响,以及不同音乐风格和文化背景下的音色结构特点和审美效果。

第六节 音色织体表现形态的审美心理研究 (页码238)

  1. 新音色的创造与“原色”扩展 (页码239)
    • 研究内容:探讨新音色的产生方式和音色组合的创新。这部分研究将关注新音色的技术手段、声学特性和在音乐中的应用,以及对传统音色的发展和“原色”扩展的影响。
  2. 音色织体中相关要素的特征 (页码242)
    • 研究内容:分析音色织体中各个要素的特点和相互关系。这部分研究将关注音色织体中声部、音型、和声等要素的组织方式和相互作用,以及对音乐整体效果和听众情感体验的影响。
  3. 音色织体的性质和音色组合方式 (页码243)
    • 研究内容:探讨音色织体的性质和构成方式。这部分研究将关注不同音色组合方式的审美效果、音乐表现力和听众情感体验,以及对音乐创作和表演的启示和指导。

第六章 钢琴演奏美心理研究 (页码254)

第一节 钢琴演奏时间形态的审美心理研究 (页码254)

  1. 角触键时间形态上的审美心理 (页码257)
    • 研究内容:分析钢琴演奏中按键的触击时间对音乐表现和听众感知的影响。这部分研究将关注触键速度、击键力度和音色变化对音乐表现力和听众情感体验的影响。
  2. 力度时间关系上的审美心理 (页码259)
    • 研究内容:探讨钢琴演奏中力度变化与时间关系的审美效果。这部分研究将关注力度变化的速度、幅度和连续性对音乐表现和听众情感体验的影响。
  3. 踏板时间形态上的审美心理 (页码260)
    • 研究内容:分析踏板运用对钢琴演奏音色和音乐表现的影响。这部分研究将关注踏板技巧、踏板效果和音色变化对音乐表现和听众情感体验的影响。
  4. 钢琴演奏风格上的审美心理历程 (页码261)
    • 研究内容:探讨钢琴演奏风格演变与审美心理的关系。这部分研究将关注不同钢琴演奏家、流派和时代的演奏风格对音乐表现力、审美价值和听众情感体验的影响。

第二节 钢琴教学中的演奏审美心理研究 (页码262)

  1. 钢琴教学内容上的演奏审美心理 (页码262)
    • 研究内容:分析钢琴教学内容对学生演奏技能和审美素养的影响。这部分研究将关注教学方法、教材选取和课程设置对学生演奏技巧和音乐理解能力的培养。
  2. 钢琴教学中“艺上技下”的审美心理 (页码263)
    • 研究内容:探讨钢琴教学中艺术追求与技术训练的平衡。这部分研究将关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对学生艺术修养和技术水平的培养。
  3. 钢琴教学中的审美心理平衡 (页码264)
    • 研究内容:分析钢琴教学中审美素养和技术能力的协调发展。这部分研究将关注教学内容的安排、学习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环境的营造对学生审美心理和音乐表现力的影响。

第三节 钢琴即兴伴奏的审美心理研究 (页码266)

  1. 即兴伴奏准备行为的审美心理 (页码266)
    • 研究内容:探讨钢琴即兴伴奏前的准备过程对表演质量和音乐表现的影响。这部分研究将关注即兴演奏技巧、情感表达和音乐理解对表演效果和听众感知的影响。
  2. 即兴伴奏运动思维的审美心理 (页码268)
    • 研究内容:分析钢琴即兴伴奏中的运动思维对表演技巧和审美效果的影响。这部分研究将关注演奏者在即兴演奏过程中的思维模式、创意发挥和情感表达对音乐表现和听众体验的影响。
  3. 即兴技能蕴积的审美心理研究 (页码268)
    • 研究内容:探讨钢琴即兴演奏技能的培养与审美心理的关系。这部分研究将关注即兴演奏技能的训练方法、学习过程和成果呈现对音乐表现和听众感知的影响。
  4. 三觉合一的即兴审美心理研究 (页码270)
    • 研究内容:分析钢琴即兴演奏中听觉、触觉和情感体验的统一性。这部分研究将关注音乐感知、身体感受和情感体验在即兴演奏过程中的交互作用和整合效果。
  5. 联想和想象力的审美心理培养 (页码273)
    • 研究内容:探讨钢琴即兴演奏中联想和想象力的作用和培养方法。这部分研究将关注演奏者的创意发挥、音乐联想和情感表达对演奏效果和听众体验的影响。
  6. 即兴伴奏知技综合的审美心理 (页码274)
    • 研究内容:分析钢琴即兴伴奏中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对音乐表现和听众感知的影响。这部分研究将关注演奏者的音乐素养、技术水平和审美追求在即兴演奏中的相互作用和整合效果。

第七章结论 音乐表现力的审美心理

  1. 知觉通感是研究音乐基底要素形态的关键 (页码279)
    • 知觉通感是研究音乐共性的条件: 这一节强调了通过探索人们对音乐基底要素的共同感知和理解,可以揭示音乐的普遍美学特征。
    • 知觉通感是研究音乐表现力的关键: 讨论了通过了解听众对音乐形态的感知,可以深入了解音乐表现力的心理机制。
    • 音乐联想是知觉通感效应的发展: 这部分指出了音乐联想是人们通过听觉体验和感知对音乐进行认知和理解的重要途径。
  2. 音乐基底要素综合作用下的审美心理 (页码281)
    • 单纯基底要素的主导作用: 讨论了单个音乐基底要素在音乐审美中的主导作用。
    • 音乐基底要素在二度创作中的作用: 强调了在创作过程中,音乐基底要素的综合作用对音乐表现力和审美效果的影响。
    • 综合感觉下的音乐审美心理体验: 分析了听众在综合感知和体验音乐时所产生的审美心理。
  3. 音乐理解可塑性的审美心理 (页码283)
    • 音乐与其表现对象不等的对应关系: 探讨了音乐表现力与其所代表的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解释了这种关系对音乐理解的可塑性。
    • 音乐理解因人、因时、因注意力而变: 讨论了个体差异、情境和注意力对音乐理解和感知的影响。
    • 音乐体验与表现对象感性特征吻合的可塑性: 强调了音乐对听众情感共鸣的影响,以及听众对音乐理解的主观性和可塑性。
    • 音乐中非音乐因素有助于音乐理解: 探讨了音乐外部因素如文化、社会背景等对音乐理解的影响。
  4. 音乐理解共同性审美心理 (页码286)
    • 讨论了音乐理解的共同性和主观性,以及听众之间共享的审美价值观和情感体验。
  5. 音乐内容与形式的审美心理 (页码287)
    • 音乐美学中内容与形式: 探讨了音乐作品中内容与形式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审美体验的影响。
    • 音乐作品的精神内含就是音乐内容: 分析了音乐作品的内在意义和情感内涵对听众心理的影响。
  6. 音乐意义和价值功能的审美心理 (页码289)
    • 音乐意义的审美心理: 强调了音乐所传达的意义对听众情感体验和审美感知的影响。
    • 音乐价值功能的审美心理: 讨论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和社会现象所具有的价值功能对听众审美心理的塑造和影响。
    • 音乐欣赏活动中的审美心理: 分析了音乐欣赏过程中听众的心理活动和感受。

对于音乐形式与结构原则的审美心理,以下是详细笔记:

第七节:音乐形式与结构原则的审美心理

一、音乐审美在表现对象制约下是“他律”的(293)

  • 解释: 音乐的审美体验往往受到其表现对象的制约。这意味着,音乐的美学特征和价值往往受到其表现的主题、情感、或者其他表现对象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说音乐审美在这种情况下是“他律”的,即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二、音乐基底要素形态规律是“自律”的(294)

  • 解释: 音乐基底要素,如旋律、节奏、和声等,它们的形态和规律在很大程度上是内在的、自我约束的。这些规律形成了音乐的结构性特征,例如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律动、和声的和谐等。这种自律性使得音乐具有内在的逻辑和统一性。

三、音乐审美既是自律的,也是他律的(294)

  • 解释: 音乐的审美体验既受到音乐自身形态规律的影响,也受到外部表现对象的制约。这意味着,音乐的美感体验是在内在规律和外在表现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这种相互作用使得音乐的审美体验既具有内在的自律性,又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体现了一种复杂而多样化的审美心理过程。

论音乐的美

第一章 情感美学

  1. 情感在美学中的重要性
    • 美学探讨人类对艺术和美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而情感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情感是人类感知和体验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它贯穿于美学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对艺术作品的接受和理解。
    • 情感使我们能够与艺术作品产生共鸣,进而产生深层次的体验和理解。它是我们对美的直观反应,是我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的基础。
  2. 情感对艺术作品和观众体验的影响
    • 艺术作品往往通过情感传达其内在的主题、情感和意义。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往往会受到作品中情感表达的影响,这种情感的共鸣和共情使得观众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作品。
    • 情感还可以影响观众的审美体验。观众的情感状态和情绪会影响其对艺术作品的感知和评价,同样的作品在不同的情感状态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体验效果。
  3. 情感与审美的关系
    • 审美是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反映了人们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情感和审美密不可分,情感是审美的核心和基础,它赋予了审美活动以深度和意义。
    • 在审美过程中,情感不仅是一种主观体验,也是一种客观标准。美学理论通过对情感的研究和探讨,试图揭示美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第二章 “情感的表现不是音乐的内容”

  1. 音乐中情感的表现方式
    • 音乐通过音调、节奏、音色等元素来表达情感,而这些元素的组合和运用方式决定了音乐所传达的情感内容。
    • 音乐中的情感表现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可以包括悲伤、欢乐、愤怒、安宁等各种情感,同时还可以表现出情感的变化和发展过程。
  2. 情感与音乐作品内容的关系
    • 虽然音乐中表现的情感并不是其内容的直接体现,但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音乐作品的内容和意义。例如,同一首音乐作品在不同的演奏者或不同的情感状态下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表现方式和效果。
    • 音乐作品的内容主要是指其音乐结构、旋律、和声等方面的特点和特征,而情感则是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上赋予音乐以深度和情感表达。因此,情感并不是音乐作品的内容,但可以通过音乐作品的内容得到体现和表达。

第三章 音乐的美

  1. 音乐美学的定义和特征
    • 音乐美学是研究音乐美的学科领域,旨在探讨音乐的美感、美学原理和审美体验。
    • 音乐美学关注音乐作品的构成要素、形式结构、表现方式等方面的美学特征,以及人们对音乐作品所产生的审美感受和反应。
  2. 音乐美的标准和评价
    • 音乐美的标准是指评价音乐作品优劣的依据和准则,常包括作曲技巧、表现力、情感表达等方面。
    • 评价音乐美的标准因人而异,取决于个体的审美观念、文化背景和审美经验。例如,对于不同的音乐流派和风格,人们可能有不同的审美偏好和评价标准。

第四章 音乐的主观印象的分析

  1. 音乐对个体的主观印象
    • 音乐作品往往会引发个体不同的主观印象,因为每个人的审美观念、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都不同。
    • 音乐的主观印象涉及到个体对音乐作品的感知、情感体验和认知解读,这种印象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都可能产生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2. 个人情感和理解对音乐的影响
    • 个人的情感状态和理解水平会影响其对音乐作品的感知和理解。
    • 情感丰富、理解深刻的个体可能会对音乐作品产生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和认知体会,而情感较为贫乏或者理解能力较低的个体可能对音乐作品的反应较为平淡或者片面。

第五章 审美地接受音乐与病理地接受音乐之对比

  1. 正常音乐审美与异常音乐审美的比较
    • 正常音乐审美指的是个体对音乐作品进行理性、感性的欣赏和体验,这种审美过程是健康、积极的。
    • 异常音乐审美则是指个体因各种原因导致对音乐作品产生不正常、扭曲的审美体验,可能包括对音乐的过度执着、过度情绪化或者与个体的心理疾病相关的审美体验。
  2. 正常审美与病理审美的特征和影响
    • 正常审美的特征包括理性、客观、多样化和积极向上。正常的音乐欣赏过程有助于个体的情感释放、认知提升和心理健康。
    • 病理审美的特征则可能表现为情绪过度激动、对音乐过度依赖或者与心理疾病相关的异常体验。这种审美体验可能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导致精神障碍的发生。

第六章 音乐与自然界的关系

  1. 音乐如何反映自然界
    • 音乐常常被视为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表达形式之一,而自然界则是音乐创作中的灵感之源。许多作曲家受到自然景观、动物声音、季节变化等自然元素的启发,将其转化为音乐作品中的旋律、节奏和和声。
    • 音乐中的自然元素常常被用来表现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动态变化和生命力,例如,流水的涓涓流淌、风吹树叶的沙沙声、鸟鸣的婉转等等。
  2. 自然界对音乐的启发和影响
    • 自然界的美景、声音和节奏常常激发音乐创作的灵感,促使作曲家们创作出与自然界和谐共鸣的音乐作品。
    • 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和节奏也为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样板,例如,鸟类的鸣叫、动物的奔跑声、植物的摇曳声等都可以成为音乐的创作元素。

第七章 音乐中“内容”和“形式”的概念

  1. 定义和关系
    • 内容指的是音乐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情感、意象或故事性元素。它是音乐的主题、情感表达和意义所在,是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在信息和精神内涵。
    • 形式是音乐作品在时间和空间中的结构组织和编排方式,包括曲式、旋律、和声、节奏等方面的安排。形式决定了音乐的结构和整体呈现方式,是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和载体。
  2.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 内容和形式在音乐中密切相关,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内容是音乐的灵魂,而形式则是内容的外在表现方式。没有内容,形式就会显得空洞和无意义;没有形式,内容就无法得到有效的传达和展现。
    • 在音乐创作中,作曲家常常通过形式来表达和传达内容。他们运用各种形式结构来组织和展现音乐的主题、情感和意义,使之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形式的选择和处理方式直接影响着音乐作品的整体效果和审美效果。

音乐美学教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音乐美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

  1. 音乐美学的古老和年轻性质
    • 古老而年轻:音乐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在现代意义上的系统研究相对年轻。它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同时也在不断更新、拓展和深化。
  2. 音乐美学的交叉学科性质
    • 美学与音乐学的结合:音乐美学是美学与音乐学的交叉学科,结合了美学的思维方式和音乐学的研究对象。它既关注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审美特征,也探讨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哲学意义。
    • 具有哲学性质:音乐美学不仅是对音乐现象的描述和分析,更是对其背后的哲学问题的探讨,包括美的本质、审美经验和意义等方面的思考。

第二节 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课题

  1. 美学本质
    • 音乐艺术的美学本质:探究音乐作为艺术形式的美学特征,包括其美感、审美价值和审美规律等方面的研究。
  2. 价值和功能
    • 音乐的价值和功能:探讨音乐在社会、文化和个体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包括其教育、娱乐、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功能。
  3. 音响结构及表现对象
    • 音乐音响结构:研究音乐作品的组织结构和表现形式,包括其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的分析。
    • 表现对象:考察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容、情感和意义,以及其在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4. 美学问题
    • 音乐实践中的美学问题:关注音乐演奏、创作、欣赏等实践活动中的美学现象和审美经验,包括个体感知、情感体验和审美观念等方面的研究。
  5. 美学史研究
    • 音乐美学史:考察音乐美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趋势,探究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下的美学思想和观念。

第三节 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

  1. 基本研究方法
    • 哲学思维方法:运用哲学的逻辑分析和思辨方式来探讨音乐美学的基本问题和理论命题。
  2. 借鉴意义
    • 心理学和社会学方法:借鉴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探索音乐美学现象在个体和社会层面上的影响和意义。
    • 形态分析学方法:借鉴形态分析学的研究方法,对音乐形式和结构进行深入剖析和解读。
  3. 新扩展
    • 当代方法的应用:结合当代科技手段和跨学科研究方法,开展对音乐美学问题的新探索和新发现。
  4. 方法论原则
    • 综合性原则:本书在研究方法上将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以获取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第四节 音乐美学的学习和运用

  1. 学习的意义
    • 学习音乐美学有助于拓展个人审美视野,提升对音乐艺术的欣赏水平和理解能力。
    • 可以培养对音乐作品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能力,增强对美的敏感度和判断力。
  2. 学习方法
    •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学习理论知识,也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对音乐美学的理解和应用。
    • 多角度学习,包括文献阅读、音乐欣赏、实践演奏等方式,从多个维度全面认识音乐美学的内涵和意义。

第二章.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特征

  1. 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时期(萌芽时期)
    • 关于音乐美的构成:早期探讨音乐美的构成元素,例如音乐的音、乐、声、气等。
    • 关于音乐与自然的关系:认为音乐与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的节奏、音调等受自然界的启发。
    • 关于音乐与社会的关系:音乐与社会活动相辅相成,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 关于音乐的审美准则:初步探讨音乐的美学标准,例如和谐、平和等。
  2. 春秋末年至战国末年时期(百家争鸣时期)
    • 各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 儒家: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将其视为道德的媒介。
      • 道家:强调音乐的自然性和与道的合一。
      • 墨家:提倡简朴的音乐,反对奢华。
      • 法家:注重音乐对人心的影响,认为音乐应具有统一的标准。
      • 杂家:主张百家思想交融,音乐应当综合各家的优点。
  3. 两汉时期
    • 《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重视音乐的功能和对人心情的影响,提出了音乐教化的观点。
    • 其他著作中的音乐美学思想:音乐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探讨。
  4. 魏晋至唐时期
    • 《声无乐论》的音乐美学思想:强调音乐应当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对人心产生积极影响。
    • 其他人物与著作中的音乐美学思想:进一步探讨音乐的审美标准和对人情感的感染力。
  5. 宋元明清时期
    • “淡和”审美观:强调追求平和、淡泊的审美情趣,反对奢华和过度。
    • 主情思潮:以李赞为代表,强调个人情感和感受在音乐审美中的重要性。
    • 琴论、唱论音乐美学思想之比较:对琴曲和歌曲等不同音乐形式的审美特点进行比较研究。
  6.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 要求音乐受礼制约,成为礼乐的一部分,体现了音乐与社会伦理、礼仪的紧密联系。
    • 以“中和”、“淡和”为审美准则,追求平和、淡泊、和谐的审美情趣。
    • 追求“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 论述音乐的角度多样,涉及哲学、伦理、政治等多个领域,体现了对音乐综合性的认识和探索。

第二节 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特征

初始萌芽阶段

  1.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
    • 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哲学家和音乐理论家开始探讨音乐的本质和美学价值。
    •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提出了关于音乐与灵魂、道德、教育等方面的理论。
  2.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统治下的西方音乐美学
    • 中世纪基督教音乐主要用于宗教仪式,音乐被视为一种神圣的表达形式。
    • 音乐美学受到宗教信仰和神学思想的影响,强调音乐的宗教性和教化作用。

繁荣发展阶段

  1. 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音乐美学观念的转变
    •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促进了对音乐的审美观念的转变。
    • 开始重视人类个体的审美体验和情感表达,音乐开始被用作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表达媒介。
  2.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美学
    •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美学强调音乐的艺术表现力和技术创新,推动了音乐作品形式和结构的发展。
  3. 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的音乐美学
    • 启蒙运动时期,强调理性和科学方法的兴起影响了音乐美学的发展。
    • 开始注重音乐的理论基础和系统化研究,音乐被视为一种可以理性分析和解释的艺术形式。

系统深化阶段

  1. 19世纪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主流
    • 19世纪,音乐美学思想更加系统和深入,涉及到音乐的本质、音乐创作的方法和音乐的社会功能等方面的研究。
  2. 20世纪西方音乐美学的发展动向
    • 20世纪音乐美学不断拓展研究领域,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形成了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结语—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1. 强调实证,重视逻辑思维
    • 西方音乐美学强调理论观点的实证基础,注重逻辑推理和理论分析。
  2. 注重音乐本体研究,善于理论联系实际
    • 研究者注重对音乐作品本身的分析和研究,善于将理论观点与实际音乐实践相结合。
  3. 由古至今,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 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历经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等历史阶段,发展日臻完善,并在现代不断加速发展。
    • 积极扬弃传统,不断开拓创新

      • 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在其发展历程中表现出积极的态度,既在某些方面坚守传统观念,又在其他方面勇于扬弃传统,并不断开拓创新。
      • 这种态度反映了西方音乐美学对于音乐本质的不断探索和尝试,以及对新思想、新潮流的开放态度。
  4. 崇尚理性,忽视感性
    • 西方音乐美学倾向于理性思考和分析,强调对音乐的理性解释和评价,相对忽视了音乐所激发的感性体验和情感表达。

第三章 音乐的功能、价值与审美本质

第一节 音乐的功能与价值

  • 音乐的功能
    1. 艺术功能: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唤起人们的情感、想象力和审美体验。
    2. 实用功能: 音乐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各种实用功能,例如娱乐、宗教仪式、庆典、治疗等。
  • 音乐的价值
    1. 音乐自身的独有价值: 音乐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具有自身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
    2. 音乐作为特殊工具的价值: 音乐还可以作为一种特殊工具,用于传达情感、传播文化、表达思想等,具有社会和心理上的价值。
    3. 音乐多种价值的混合: 音乐的价值往往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包括其艺术性、文化性、社会性等。

第二节 音乐的审美本质

  • 音乐是人的听觉审美理想的感性显现
    1. 音乐是通过听觉感知和理解的艺术形式,是人类审美情趣的体现。
    2. 音乐美的本质在于其丰富而有序的感性样式,体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欣赏。
  • 音乐美的特殊性
    1. 音乐与语言艺术的比较:音乐的美不同于语言的意义,而是通过声音的组织和表现来传递情感和思想。
    2. 音乐与视觉艺术的比较:音乐以听觉感受为主导,与视觉艺术相比更加强调感性和情感的表达。

第三节 音乐艺术现象的复杂性

  • 音乐艺术样式的丰富性
    1. 20世纪音乐观念的多元性:随着时代的变迁,音乐的样式和风格变得多元化,反映了社会、文化和思想的多样性。
    2. 西方现代与后现代音乐中美的样式与非美的样式:音乐艺术的发展不仅包括美的表达,还包括对非美和反美的探索和表现。
  • 回唤音乐的美
    1. 音乐的美是人的本质需要:人类对美的追求是人类本性的体现,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满足了人们对美的需要。
    2. 音乐艺术发展的生态观:音乐的发展需要保持生态平衡,既要尊重传统,又要勇于创新,以确保音乐艺术的持续发展和繁荣。

第四章 音乐音响结构的审美特征

第一节 音乐音响基本要素的审美特征

  • 音高的审美特征: 音高是音乐中的基本要素之一,其高低不仅影响旋律的流畅性和表现力,还直接影响听者的情感体验。

  • 音强的审美特征: 音强指音乐中的音量和强度,其变化可以表现音乐的起伏、动态和表现力,对情感的传递和表达具有重要作用。

  • 音色的审美特征: 音色是音乐的独特特征,不同的音色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和情感体验,因此在音乐审美中具有重要地位。

  • 音长的审美特征: 音长指音符的持续时间,其变化可以影响音乐的节奏感和表现力,是音乐节奏和韵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 音乐音响基本组织形式的审美特征

  • 节奏与节拍的审美特征: 节奏与节拍是音乐中的基本组织形式,其规律性和变化性影响着音乐的整体感和动态感。

  • 旋律与调式、调性的审美特征: 旋律是音乐中最具有识别性和感染力的部分,调式和调性则决定了音乐的基本音乐语言和表达方式。

  • 和声、复调与配器的审美特征: 和声和复调是音乐中的重要组织形式,配器则影响着音乐的色彩和质感,共同构成音乐的整体审美效果。

  • 曲式结构的审美特征: 曲式结构决定了音乐的形式和结构,其完整性和连贯性对于音乐的整体效果和表现力至关重要。

第三节 音乐音响结构的基本审美原则及其心理依据

  • 听觉自然感性需要决定的良好听觉感性样式的原则:
    1. 听觉适宜性原则: 音乐的结构和形式应当符合听觉感知的习惯和规律。
    2. 统一性与完整性原则: 音乐的结构应当统一完整,避免断裂和不连贯的感觉。
  • 受自然的心理活动规律决定的音乐音响结构发展变化的审美原则:
    1. 动力性与平衡性原则: 音乐的发展应当具有动态平衡,既要有张力和变化,又要保持平衡和稳定。
    2. 连贯性与对比性原则: 音乐的结构应当具有连贯性和对比性,以丰富音乐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3. 充分性与分寸性原则: 音乐的结构应当既充分丰富,又不过分繁杂,保持合适的分寸和适度。
  • 决定音乐音响结构的其他因素:
    • 表现意图与风格制约性原则: 音乐的结构受其表现意图和风格的影响,不同的音乐风格具有不同的审美效果和特点。

第四节 音乐音响结构的审美特征在风格变化中的体现

  • 风格的表现:
    1. 个人风格: 不同音乐家和作曲家具有个人独特的音乐风格,反映了其个性和创造力。
    2. 地域风格: 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风格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第五章 音乐表现的美学特征

第一节 对音乐音响与其表现对象之间对应关系规律的心理学研究

  • 与音高相关的联觉分析:
    1. 音高与视觉亮度之间的联觉: 高音与亮度较高的感觉有关。
    2. 音高与情态兴奋性之间的联觉: 高音可能与情绪上的兴奋感联系紧密。
    3. 音高与空间知觉高度之间的联觉: 高音可能使人产生一种向上的空间感。
    4. 音高与物理属性大小、轻重之间的联觉关系: 高音可能与物体的大小、轻重有关。
  • 与音强相关的联觉分析:
    1. 音强与事物的能量、力量强度之间的联觉: 音强可能与物体的能量和力量有关。
    2. 音强与情态强度之间的联觉: 声音的强度可能与情感强度相关。
    3. 音强与物理属性大小、轻重之间的联觉: 声音的强度可能与物体的大小、轻重有关。
    4. 音强与空间知觉距离之间的联觉: 音强可能与空间距离的感知相关。
  • 与时间相关的联觉:
    1. 音长与空间的长度: 音符的长短可能与空间的长度感知有关。
    2. 音的长短与物体的大小、轻重: 音的长短可能与物体的大小、轻重相关。
    3. 听觉时间感与活动状态之间的联觉: 时间感知可能与活动状态有关。
    4. 音乐的速度/节奏与情态活动的速度/节奏: 音乐的速度可能影响情感的表现和节奏感。
  • 与“发生时间”相关的联觉:
    1. 发音与交往态度及个性特征之间的联觉: 声音的发出可能与人的交往态度和个性特征有关。
    2. 发音与决策及行为特征之间的联觉: 声音的发出可能与决策和行为特征相关。
    3. 发音与视觉变化的联觉: 声音的发出可能与视觉上的变化有关。
    4. 发音与生存关系判断引起的体验之间的联觉: 声音的发出可能与生存关系判断有关。
  • 与紧张度相关的联觉:
    1. 听觉紧张度与情态紧张度之间的联觉: 听觉的紧张度可能与情感上的紧张度相关。
    2. 听觉紧张度与生存关系判断引起的体验之间的联觉: 听觉的紧张度可能与生存关系判断有关。
    3. 听觉紧张度与空间容纳性之间的联觉: 听觉的紧张度可能与空间的容纳性相关。
    4. 听觉紧张度与知觉复杂性之间的联觉: 听觉的紧张度可能与知觉的复杂性相关。
  • 与新异性体验相关的联觉: 新奇的声音可能引发新的感知和体验,与熟悉的声音产生不同的联觉。

结语

联觉是人类心理活动的自然规律,不同感知之间可能会相互影响和关联,而音乐的美学特征往往与这些联觉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二节 音乐表现性的分析

  • 音乐表现对象的手法与条件:
    1. 被表现对象的条件: 音乐表现的对象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例如情感、形象等。
    2. “直接对应”——音乐表现对象的辅助性手法: 通过直接对应的方式,音乐可以更清晰地表现特定对象。
  • 各种对象在音乐中的表现分析:
    1. 情绪、情感——感情对象在音乐中的表现: 音乐可以通过旋律、节奏等手法表现出各种情绪和情感。
    2. 景象、动象、场景与形象——视觉对象在音乐中的表现: 音乐可以通过声音的组合和编排,唤起听者的视觉形象和场景。
    3. 思想性、戏剧性认识性对象在音乐中的表现: 音乐可以通过复杂的音响结构和音乐形式,表现出思想性和戏剧性的对象。

第三节 对与音乐表现相关的音乐美学问题的讨论

  • 音乐表现的限制与纯音乐美的问题:
    1. 音乐表现对象的限制及“多解性”与“不确定性: 音乐表现的对象可能受到限制,导致听者对其含义的多解性和不确定性。
    2. 良好的听觉感性样式与丰富的情绪体验—无法领悟到明确表现对象的音乐: 即使音乐没有明确的表现对象,良好的听觉感性样式仍能唤起丰富的情绪体验。
  • 关于音乐的内容、意义及自律与他律问题的讨论:
    1. “内容”与“形式”——音乐的表现与理解问题: 讨论音乐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以及如何理解音乐的表现。
    2. “意义”——音乐的价值与功能问题: 探讨音乐所传达的意义,以及音乐的价值和功能。
    3. “自律”与“他律”——音乐的形式与结构原则问题: 分析音乐中自律和他律的因素,以及它们对音乐形式和结构的影响。

第六章 音乐实践中的美学问题

第一节 音乐创作活动的美学原理

  • 音乐创作活动的基本特征:
    1. 音乐创作是听觉艺术品的创造活动: 音乐创作是通过声音的组合和编排,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
    2. 音乐创作是人类重要的表现活动: 音乐创作是人类表达情感、思想和体验的重要方式之一。
    3. 音乐创作活动的结果具有“待实现性”“开放性”: 音乐作品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可以被不同的演奏者和听者以不同的方式演绎和理解。
  • 音乐创作的动力:
    1. 内在动力: 来自创作者内心的自我表现和表达需要。
    2. 外在动力: 来自社会生活和文化环境的需求和影响。
  • 制约音乐创作的诸因素:
    1. 来自音乐审美内在规律的制约: 音乐创作受到音乐审美内在规律的约束和影响。
    2. 表现对象对音乐形态的制约作用: 创作者受到所表现对象的特点和要求的限制。
    3. 创作者个人与环境的制约因素: 创作者个人的经验、能力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
    4. 某些艺术观念对音乐创作构成的负面影响: 部分艺术观念可能限制了音乐创作的发展和创新。
  • 音乐创作的过程与心理特征:
    1. 音乐创作的过程: 包括创作的构思、谱写、编曲等阶段。
    2. 音乐创作的心理特征: 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思维和创造力等特征。

第二节 音乐表演活动的美学原理

  • 音乐表演的本质与作用:
    1. 作为第二度创造: 音乐表演是将音乐作品再次演绎和诠释的过程,具有创造性的特点。
    2. 连接音乐创作与音乐欣赏的中介环节: 音乐表演是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之间的重要中介环节,使作品得以传播和享受。
  • 音乐表演创造的美学原则:
    1. 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音乐表演需要保持对原作品的忠实,同时也要展现出表演者自己的创造性。
    2. 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音乐表演需要兼顾传统与现代的元素,使之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3. 技巧与表现的统一: 音乐表演需要兼顾技巧和表现力的平衡,使之既技巧高超又具有感染力。
  • 音乐表演美学观念的演变:
    1. 浪漫主义音乐表演: 以情感表达为重点,追求个性和独特性。
    2. 客观主义音乐表演: 注重音乐作品的客观再现和忠实呈现,追求准确性和客观性。
    3. 原样主义音乐表演: 注重对原作品的还原和重现,追求最大程度上的忠实表达。
    4. 当代音乐表演的综合倾向: 结合传统和现代表演理念,注重创新和多样性。
      • 音乐表演者的培养:
  1. 音乐表演者必备的特殊素质: 包括音乐天赋、表现力、沟通能力等。
  2. 音乐表演的技术与技巧训练: 表演者需要通过系统的训练提高演奏技巧和表现能力。
  3. 思想、人生体验与文化修养: 音乐表演者需要具备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文化修养,以提升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表现能力。

这些原理和观念构成了音乐创作和表演活动的美学基础,指导着音乐艺术的发展和实践。

第三节 音乐欣赏活动的美学原理

音乐欣赏活动的一般本质

  1. 听觉审美需要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显现: 人类天生具有对音乐的听觉审美需求,这是人类本质的一种表现。
  2. 感性体验是音乐欣赏的根本目的: 音乐欣赏的核心在于感性体验,即通过听觉、情感和感官体验来理解和享受音乐。
  3. 理性认识对音乐欣赏活动具有强化作用: 理性认识可以深化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提升欣赏活动的品质和层次。

音乐欣赏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

  1. 音乐欣赏中的客体具有主体性: 音乐作品作为客体具有独立的艺术性和意义,但欣赏者可以通过主体的感知和理解赋予音乐更深层的内涵。
  2. 音乐欣赏中包含了主体的创造性: 欣赏者通过主体的活动和思维,对音乐进行感知、解读和赋予个人意义,体现了欣赏活动中的创造性。

不同类型的音乐欣赏方式

  1. 侧重于听觉直观的欣赏方式: 主要通过听觉感知音乐的声音特征、节奏和旋律等,强调对音乐形式和结构的感性理解。
  2. 形象化的音乐欣赏方式: 将音乐与具体的形象、情景或故事联系起来,通过想象和联想来丰富音乐的表现和意义。
  3. 情感化、观念化的音乐欣赏方式: 强调音乐对情感和思想的触动,注重对音乐所表达情感和意义的理解和体验。

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

  1. 加强感性经验的积累: 增加对不同类型音乐的聆听和体验,培养对音乐的感知和感受能力。
  2. 提高全面的文化艺术修养: 拓展对音乐背景、历史和艺术理论的了解,提升对音乐欣赏的全面性和深度。

这些美学原理指导着音乐欣赏活动的进行和提升,促进了个体对音乐的更深层次理解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