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08真题计算机网络篇

选择题


33. 在 OSI 参考模型中,自下而上第一个提供端到端服务的层次是( )。

A. 数据链路层 B. 传输层 C. 会话层 D. 应用层

答案:B. 传输层

📘 解释: OSI参考模型从下到上共有七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 数据链路层(A)只提供点到点的通信,负责相邻节点间的可靠传输,不涉及端到端。
  • 网络层提供主机到主机的服务,确定路径,但还不是端到端的进程通信
  • 传输层(B)才是第一个提供“端到端”(end-to-end)通信的层次,它在两个主机上的进程之间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
  • 会话层和应用层虽然也处理端到端的服务,但它们是在传输层之上,不是第一个

📌 总结: OSI 模型中,传输层是第一个提供端到端服务的层次


34. 在无噪声情况下,若某通信链路的带宽为 3 kHz,采用 4 个相位,每个相位具有 4 种振幅的 QAM 调制技术,则该通信链路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是( )。

A. 12 kbps B. 24 kbps C. 48 kbps D. 96 kbps

答案:B. 24 kbps

📘 解释: 本题可用 奈奎斯特定理(Nyquist theorem) 计算最大数据传输速率:

\[ C = 2W \log_2 M \]

其中:

  • \(W = 3 \, \text{kHz}\) 是带宽
  • \(M\) 是调制方式可表示的符号总数
  • 采用的调制是 QAM(正交振幅调制),其符号数为: \(M = 4 \text{个相位} \times 4 \text{种振幅} = 16\)

带入公式:

\[ C = 2 \times 3\,000 \times \log_2 16 = 2 \times 3\,000 \times 4 = 24\,000 \, \text{bps} = 24 \, \text{kbps} \]

📌 总结: 在无噪声、QAM调制(M=16)情况下,最大数据传输速率为 24 kbps


35. 数据链路层采用后退 N 帧 (GBN) 协议,发送方已经发送了编号为 0~7 的帧。当计时器超时时,若发送方只收到 0、2、3 号帧的确认,则发送方需要重发的帧数是( )。

A. 2 B. 3 C. 4 D. 5

答案:C. 4

📘 解释: GBN(Go-Back-N)协议是滑动窗口协议的一种,具有以下特性:

  • 采用累积确认:接收方只确认按序到达的最后一个帧。
  • 如果帧不按序到达,接收方会丢弃乱序帧,只确认上一个正确的按序帧。
  • 计时器仅为最早未确认的帧设置,一旦超时,就要从该帧开始重传所有之后的帧。

🔍 分析:

发送方已发送帧 0~7,现在计时器超时。

收到的确认帧号有:0、2、3。

  • 收到 3号帧的ACK,意味着 0~3号帧都已被成功确认(即使1号帧的ACK丢失,累积ACK 3 也隐含确认了它)。
  • 所以 未被确认的帧是 4、5、6、7
  • 按 GBN 协议规定,从最早未确认帧(4)开始,必须全部重传,直到 7。

📌 因此,需要重传 4、5、6、7,共计 4 帧。


36. 以太网交换机进行转发决策时使用的 PDU 地址是( )。

A. 目的物理地址 B. 目的 IP 地址 C. 源物理地址 D. 源 IP 地址

答案:A. 目的物理地址

📘 解释:

  • 以太网交换机工作在 数据链路层,其主要功能是根据数据帧中的地址信息决定转发方向。
  • 数据链路层的地址是 物理地址(MAC 地址)
  • 交换机根据目的 MAC 地址查找转发表(MAC 地址表),决定将数据帧从哪个端口转发出去。

🔍 PDU 分层回顾:

OSI层 PDU 名称 地址类型
物理层 比特位 无地址
数据链路层 帧(Frame) MAC 地址(物理地址)
网络层 包(Packet) IP 地址
传输层 段(Segment) 端口号
应用层 数据 应用地址(如URL)

📌 所以,交换机在处理数据帧时,会查看帧头中的“目的 MAC 地址”来决定转发行为。


37. 在一个采用 CSMA/CD 协议的网络中,传输介质是一根完整的电缆,传输速率为 1 Gbps,电缆中的信号传播速度是 200 000 km/s。若最小数据帧长度减少 800 比特,则最远的两个站点之间的距离至少需要( )。

A. 增加 160 m B. 增加 80 m C. 减少 160 m D. 减少 80 m

答案:D. 减少 80 m

📘 解释:

CSMA/CD(带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协议要求帧传输时间 ≥ 冲突检测时间(即往返传播时延 2τ),否则发送方可能在帧还没发完时未能检测到冲突。

  • 最小帧长 L = C × 2τ = 2 × C × s / v

    • C 为传输速率(1 Gbps)
    • v 为传播速度(200,000 km/s)
    • s 为站点之间的最大距离
  • 如果帧长减少 ΔL = 800 bit,由于 Cv 不变,根据导数关系:

    \[ \Delta s = \frac{\Delta L \cdot v}{2C} = \frac{800 \cdot 200000}{2 \cdot 10^9} = 0.00008 \text{ km} = \text{80 米} \]

  • 由于帧变短,要保证能检测到冲突,最远两个站点之间的最大距离必须减少,否则无法在最短帧长度内检测到碰撞。

📌 所以答案是:减少 80 m,即 D。


38. 主机甲与主机乙之间已建立一个 TCP 连接,主机甲向主机乙发送了两个连续的 TCP 段,分别包含 300 字节和 500 字节的有效载荷,第一个段的序列号为 200,主机乙正确接收到两个段后,发送给主机甲的确认序列号是( )。

A. 500 B. 700 C. 800 D. 1000

答案:D. 1000

📘 解释:

TCP 的序列号是以字节为单位的,它表示第一个字节的编号

  • 第一个段的序列号是 200,长度为 300 字节 → 该段包含序列号为 200 ~ 499 的字节
  • 第二个段紧接着发送,长度为 500 字节 → 该段包含序列号为 500 ~ 999 的字节

如果两个段都被成功接收,主机乙会发送一个 ACK 确认号,表示“我期望接收下一个字节的序列号”。

\[ ACK = 200 + 300 + 500 = \boxed{1000} \]

📌 因此,确认序列号为 1000,对应选项 D。


39. 一个 TCP 连接总是以 1 KB 的最大段长发送 TCP 段,发送方有足够多的数据要发送。当拥塞窗口为 16 KB 时发生了超时,如果接下来的 4 个 RTT(往返时间)时间内的 TCP 段的传输都是成功的,那么当第 4 个 RTT 时间内发送的所有 TCP 段都得到肯定应答时,拥塞窗口大小是( )。

A. 7 KB B. 8 KB C. 9 KB D. 16 KB

答案:C. 9 KB

📘 解释:

当 TCP 发生超时时,进入慢开始算法,其拥塞控制流程如下:

  1. 初始状态: 拥塞窗口(cwnd) = 16 KB(即 16 MSS),发生超时。
  2. 进入慢开始阶段:
    • 设置慢开始门限(ssthresh) = 16 / 2 = 8 KB
    • 拥塞窗口重置为 1 KB(即 1 MSS)
  3. RTT 第 1 轮:
    • cwnd = 1 KB → 成功 → 下轮 cwnd = 2 KB
  4. RTT 第 2 轮:
    • cwnd = 2 KB → 成功 → 下轮 cwnd = 4 KB
  5. RTT 第 3 轮:
    • cwnd = 4 KB → 成功 → 下轮 cwnd = 8 KB(达到 ssthresh,转为拥塞避免阶段
  6. RTT 第 4 轮:
    • cwnd = 8 KB → 成功 → 拥塞避免阶段 cwnd 增加 1 MSS → cwnd = 9 KB

📌 因此,第 4 个 RTT 结束后,cwnd = 9 KB,选 C。


40. FTP 客户和服务器间传递 FTP 命令时,使用的连接是( )。

A. 建立在 TCP 之上的控制连接 B. 建立在 TCP 之上的数据连接 C. 建立在 UDP 之上的控制连接 D. 建立在 UDP 之上的数据连接

答案:A. 建立在 TCP 之上的控制连接

📘 解释:

FTP(文件传输协议)使用两种连接:

  • 控制连接: 用于传送命令和响应(如 USERPASSLIST 等)
    • 使用 TCP 协议,默认端口是 21
  • 数据连接: 用于实际传送文件内容
    • 也使用 TCP,默认端口是 20(主动模式),但被动模式下端口是临时协商的

📌 本题问的是 传递命令时所使用的连接,因此是:

建立在 TCP 之上的控制连接


网络拓补

当然,下面是这道题的完整题目、答案与解释,已整理成标准格式:


题目:

某网络拓扑如下图所示:

  • 路由器 R1 通过接口 E1、E2 分别连接局域网 1 和局域网 2;
  • R1 的接口 L0 连接路由器 R2;
  • R2 的接口 L1 连接互联网,接口 E0 连接域名服务器。

接口 IP 分配如下:

设备 接口 IP 地址
R1 E1
R1 E2
R1 L0 202.118.2.1
R2 L0 202.118.2.2
R2 E0 202.118.3.1
R2 L1 130.11.120.1
DNS 202.118.3.2
img

(1) 子网划分

问题: 将 IP 地址空间 202.118.1.0/24 划分为 2 个子网,分别分配给局域网 1 和局域网 2,每个局域网需要不少于 120 个 IP 地址。

答案: 将 202.118.1.0/24 划分为两个子网:

  • 局域网 1:202.118.1.0/25
  • 局域网 2:202.118.1.128/25

解释:

  • 每个子网要至少容纳 120 个主机地址。由于每个子网的首地址是网络地址,末地址是广播地址,因此实际可用地址为: \(2^n - 2 \geq 120 \Rightarrow n = 7\),即子网至少要保留 7 位主机位,对应子网掩码是 /25(32 - 7 = 25)。
  • 一个 /25 子网有 128 个地址,其中 126 个可分配地址(满足需求)。
  • 原地址空间 /24 有 8 个主机位,共 256 个地址,划分为两个 /25 子网正好。

(2) R1 的路由表

问题: 请给出 R1 的路由表,包含局域网 1、局域网 2、域名服务器和互联网的路由。

答案:

假设局域网 1 = 202.118.1.0/25,局域网 2 = 202.118.1.128/25,R2 的 IP 为 202.118.2.2:

目的网络地址 子网掩码 下一跳 IP 地址 接口
202.118.1.0 255.255.255.128 E1
202.118.1.128 255.255.255.128 E2
202.118.3.2 255.255.255.255 202.118.2.2 L0
0.0.0.0 0.0.0.0 202.118.2.2 L0

解释:

  • 局域网 1、2 与 R1 直连,不需要下一跳。
  • 域名服务器是单个主机,使用主机路由(子网掩码 255.255.255.255),下一跳为 R2(202.118.2.2)。
  • 未知目的地址统一通过默认路由转发到互联网,下一跳仍为 R2。

(3) R2 的聚合路由

问题: 请采用路由聚合技术,给出 R2 到局域网 1 和局域网 2 的路由。

答案:

目的网络地址 子网掩码 下一跳 IP 地址 接口
202.118.1.0 255.255.255.0 202.118.2.1 L0

解释:

  • 局域网 1 是 202.118.1.0/25,局域网 2 是 202.118.1.128/25,它们可以聚合成 202.118.1.0/24。
  • 聚合后的路由更简洁,减少路由表条目。
  • 下一跳为 R1 的接口地址 202.118.2.1(即通过接口 L0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