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08真题计算机网络篇
2013年408真题计算机网络篇
选择题
问题 33: 在 OSI 参考模型中,下列功能需由应用层的相邻层实现的是( )。
A. 对话管理 B. 数据格式转换 C. 路由选择 D. 可靠数据传输
答案: B. 数据格式转换
解释: OSI 七层模型从下到上依次为:物理层 → 数据链路层 → 网络层 → 传输层 → 会话层 → 表示层 → 应用层。 应用层的相邻层是表示层。我们判断功能属于哪个层次:
- A. 对话管理:由会话层负责,控制通信双方谁发谁收(不属于应用层的相邻层)。
- B. 数据格式转换:由表示层完成,如数据加密、压缩、字符集转换等,是应用层的相邻层负责的功能。✔
- C. 路由选择:属于网络层功能,用于选择分组的转发路径。
- D. 可靠数据传输:属于传输层或数据链路层,例如 TCP 提供的可靠传输服务。
因此正确答案是 B。
问题 34: 若下图为 10Base-T 网卡接收到的信号波形,则该网卡收到的比特串是( )。
A. 0011 0110 B. 1010 1101 C. 0101 0010 D. 1100 0101
答案: A. 0011 0110
解释:
- 10Base-T 是以太网标准,表示使用双绞线(T)进行10 Mbps 基带传输(Base)。
- 它采用曼彻斯特编码(Manchester Encoding):
- 每一位都有一次中间跳变,
- 低 → 高(正跳变)代表0
- 高 → 低(负跳变)代表1
根据题中提供的图(假设为图 a),波形中表现出正跳变和负跳变的组合。 通过解码图中波形,推得比特串为:00110110,即选项 A。
问题 35:
主机甲通过 1 个路由器(存储转发方式)与主机乙互联,两段链路的数据传输速率均为 10 Mbps,主机甲分别采用报文交换和分组大小为 10 kb 的分组交换向主机乙发送 1 个大小为 8 Mb(1 M = 10⁶) 的报文。若忽略链路传播延迟、分组头开销和分组拆装时间,则两种交换方式完成该报文传输所需的总时间分别为( )。
A. 800 ms、1600 ms B. 801 ms、1600 ms C. 1600 ms、800 ms D. 1600 ms、801 ms
答案:D. 1600 ms、801 ms
解释:
- 报文交换(message
switching):整个报文先在每段链路完整传输后才转发到下一跳,采用存储转发方式。
- 报文大小:8 Mb = 8000 kb
- 每段链路传输时间 = 8000 kb ÷ 10 Mbps = 800 ms
- 总共两段链路(甲→路由器→乙),总时间 = 800 ms × 2 = 1600 ms
- 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
- 报文被分成:8000 kb ÷ 10 kb = 800 个分组
- 每个分组的发送时间 = 10 kb ÷ 10 Mbps = 1 ms
- 使用流水线传输,第一个分组经过两段链路所需时间 = 1 ms + 1 ms = 2 ms
- 第一个分组完成传输后,每 ms 都能传完一个新分组,因此总耗时 = 800 ms(最后一个分组发完)+ 1 ms(该分组在第二段链路上传输)= 801 ms
问题 36:
下列介质访问控制方法中,可能发生冲突的是( )。
A. CDMA B. CSMA C. TDMA D. FDMA
答案:B. CSMA
解释:
- A. CDMA(码分多址):静态信道划分方法,用户使用不同码字传输,不存在冲突。❌
- B. CSMA(载波监听多点接入):动态信道访问技术,先监听信道再决定是否发送,存在冲突的可能,尤其在多个站点同时发送数据时。✅
- C. TDMA(时分多址):每个用户分配不同时间片发送数据,静态划分,不会冲突。❌
- D. FDMA(频分多址):用户使用不同频带通信,也属于静态划分,不会冲突。❌
问题 37:
HDLC 协议对 01111100 01111110
组帧后对应的比特串为(
)。
A. 01111100 00111110 10
B.
01111100 01111101 01111110
C.
01111100 01111101 0
D.
01111100 01111110 01111101
答案:A.
01111100 00111110 10
解释:
HDLC(High-Level Data Link Control)协议是面向比特的同步链路控制协议,它采用比特填充(bit stuffing)技术来避免数据内容中出现与帧定界符相同的比特模式。
- 帧定界符为
01111110
。 - 在帧中,当检测到 5 个连续的 1,就自动插入一个 0,以避免形成 6 个连续的 1(即帧定界符的一部分)。
处理过程:
原始数据:01111100 01111110
合并比特串:0111110001111110
查找连续 5 个 1 的地方:
- 第二个字节的开头是:
01111110
,中间出现了 6 个连续的 1(111110
)。 - 需要在每个出现 5 个连续 1 后 插入一个
0
。 - 插入后变成:
011111000011111010
所以组帧后的比特串是:
👉 01111100 00111110 10
问题 38:
对于 100 Mbps 的以太网交换机,当输出端口无排队,以**直通交换(cut-through switching)**方式转发一个以太网帧(不包括前导码)时,引入的转发延迟至少是( )。
A. 0 μs B. 0.48 μs C. 5.12 μs D. 121.44 μs
答案:B. 0.48 μs
解释:
概念:
直通交换(Cut-through Switching):
- 只需在接收到帧的**目的 MAC 地址字段(前6字节)**后,就可以开始转发。
- 不需要完整接收整个帧。
计算方式:
- 目的 MAC 地址长度:6 字节 = 6 × 8 = 48 bits
- 链路速率:100 Mbps = 100 × 10⁶ bits/s
转发延迟 = \(\frac{48 \text{ bits}}{100 \times 10^6 \text{ bits/s}} = 0.48 \times 10^{-6} \text{ s} = 0.48 \mu s\)
第 9 题:
主机甲与主机乙之间已建立一个 TCP 连接,双方持续有数据传输,且数据无差错与丢失。若甲收到一个来自乙的 TCP 段,该段的序号为 1913、确认号为 2046、有效载荷为 100 字节,则甲立即发送给乙的 TCP 段的序号和确认号分别是( )。
A. 2046、2012 B. 2046、2013 C. 2047、2012 D. 2047、2013
答案:B. 2046、2013
解释:
TCP 中序号和确认号的意义:
- 序号(Sequence Number):表示该段中第一个字节在字节流中的编号。
- 确认号(Acknowledgment Number):表示期望接收对方下一个字节的编号(即:已成功收到前面的所有数据)。
已知:
- 主机甲收到来自乙的 TCP 段:
- 序号 = 1913,数据长度 = 100 字节 → 收到了字节 1913 ~ 2012。
- 所以甲期望乙下一次发来字节 2013,即确认号应为 2013。
- 同时,甲收到乙发来的确认号是 2046,说明乙已经成功收到字节号小于 2046 的数据,所以甲应该继续从 2046 开始发送数据。
因此:
- 甲发送的 TCP 段:
- 序号 = 2046(因为乙确认到 2045,下一字节是 2046);
- 确认号 = 2013(因为甲已经收到乙的数据到 2012)。
第 40 题:
下列关于 SMTP 协议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I. 只支持传输 7 比特 ASCII 码内容 II. 支持在邮件服务器之间发送邮件 III. 支持从用户代理向邮件服务器发送邮件 IV. 支持从邮件服务器向用户代理发送邮件
A. 仅 I、II 和 III B. 仅 I、II 和 IV C. 仅 I、III 和 IV D. 仅 II、III 和 IV
答案:A. 仅 I、II 和 III
解释:
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特性:
- SMTP 只能发送 7 位 ASCII 内容,不支持直接发送非 ASCII(如图片、视频、附件),需使用 MIME 编码。
- SMTP 工作阶段:
- 用户代理 → 邮件服务器:支持
- 邮件服务器 → 邮件服务器:支持
- 邮件服务器 → 用户代理:不支持,这一过程由 POP3 或 IMAP 实现。
各选项分析:
- ✅ I. 正确,SMTP 只支持 7-bit ASCII 内容(需要 MIME 扩展才能传非 ASCII)。
- ✅ II. 正确,SMTP 支持邮件服务器之间传送邮件。
- ✅ III. 正确,SMTP 可用于用户代理向服务器发送邮件。
- ❌ IV. 错误,从服务器向用户代理获取邮件用的是 POP3 或 IMAP。
IP
题 47:
假设 Internet 的两个自治系统构成的网络如图所示(题目未给图,但可根据文字理解)。AS1 包含 R1,连接 2 个子网;AS2 包含 R2、R3,连接 3 个子网。题中已给出各子网地址及接口 IP 信息。
(1) 利用路由聚合技术,给出 R2 的路由表,要求包括所有子网,且路由项尽可能少。
✅答案:
目的网络 | 下一跳 | 接口 |
---|---|---|
153.14.5.0/24 | 153.14.3.2 | S0 |
194.17.20.128/25 | — | E0 |
194.17.20.0/23 | 194.17.24.2 | S1 |
✅解释:
- 路由聚合:将多个可以合并的网络地址,统一表示成一个较短前缀的网络地址,减少路由项。
➤ 第一步:聚合子网
153.14.5.0/25
和153.14.5.128/25
:- 前缀完全一致,前 24 位相同 → 合并为
153.14.5.0/24
- 前缀完全一致,前 24 位相同 → 合并为
194.17.20.128/25
:- 单独一个子网,不能合并 → 保留为
194.17.20.128/25
- 单独一个子网,不能合并 → 保留为
194.17.20.0/25
和194.17.21.0/24
:194.17.20.0
→ 二进制为00010100.00000000
194.17.21.0
→ 二进制为00010101.00000000
- 前 23 位相同 → 聚合为
194.17.20.0/23
➤ 最终结果:
- 聚合后共有 3 条路由,分别通过接口
S0
,E0
,S1
到达不同网络。
(2) R2 收到一个目的 IP 为 194.17.20.200 的 IP 分组,会通过哪个接口转发?
✅答案: E0 接口
✅解释:
- 先匹配两个候选网络:
194.17.20.0/23
:- 匹配前缀 23 位
194.17.20.128/25
:- 匹配前缀 25 位
- 最长前缀匹配原则:前缀越长,匹配越精确 → 选择
/25
194.17.20.200
∈194.17.20.128/25
→ 转发到该子网 → 接口为E0
(3) R1 与 R2 之间使用什么路由协议交换信息?该协议封装在什么协议中?
✅答案:
- 路由协议: BGP4(边界网关协议第 4 版)
- 封装协议: TCP
✅解释:
- R1 与 R2 属于不同的自治系统(AS),因此需要使用一种外部网关协议(EGP)。
- 实际应用中,EGP 已被淘汰,广泛使用的是 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当前为版本 4(BGP4)。
- BGP 是域间路由的标准协议。
- BGP 报文通过 TCP(端口号 179)传输,具备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