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08真题计算机网络篇

选择题


33. 在 OSI 参考模型中,直接为会话层提供服务的是( )。

选项: A. 应用层 B. 表示层 C. 传输层 D. 网络层

答案: C. 传输层

解释: OSI 参考模型将网络通信划分为七层,自下而上依次为:

物理层 → 数据链路层 → 网络层 → 传输层 → 会话层 → 表示层 → 应用层

每一层为其上一层提供服务。因此,会话层的下一层是传输层,也就是说传输层直接为会话层提供服务


34. 某以太网拓扑及交换机当前转发表如下图所示,主机 00-e1-d5-00-23-a1 向主机 00-e1-d5-00-23-c1 发送 1 个数据帧,主机 00-e1-d5-00-23-c1 收到该帧后,向主机 00-e1-d5-00-23-a1 发送 1 个确认帧,交换机对这两个帧的转发端口分别是( )。

选项: A. {3} 和 {1} B. {2,3} 和 {1} C. {2,3} 和 {1,2} D. {1,2,3} 和 {1}

img

答案: B. {2,3} 和 {1}

解释: 交换机采用自学习与转发机制

  1. 第一个帧发送时:
    • 源:00-e1-d5-00-23-a1,进入端口为 1 → 学习该 MAC 地址与端口 1 的对应关系
    • 目标:00-e1-d5-00-23-c1,不在转发表中 → 广播(除端口 1 外的所有端口,即端口 2 和 3)
  2. 第二个帧发送时(确认帧):
    • 源:00-e1-d5-00-23-c1,进入端口为 3 → 学习该 MAC 地址与端口 3 的对应关系
    • 目标:00-e1-d5-00-23-a1,已在转发表中,端口为 1 → 明确转发到端口 1

最终转发表如下:

目的 MAC 地址 端口
00-e1-d5-00-23-b1 2
00-e1-d5-00-23-a1 1
00-e1-d5-00-23-c1 3

因此:

  • 第一帧通过端口 {2, 3} 广播
  • 第二帧通过端口 {1} 转发

35. 下列因素中,不会影响信道数据传输速率的是( )。

选项: A. 信噪比 B. 频率宽带 C. 调制速度 D. 信号传播速度

答案: D. 信号传播速度

解释: 信道最大数据传输速率由以下两个主要理论决定:

  • 香农公式(存在噪声)

    \[ C = W \log_2(1 + \frac{S}{N}) \]

    • 其中 \(C\) 是最大传输速率(bps),
    • \(W\):信道带宽(Hz)
    • \(S/N\):信噪比
  • 奈奎斯特定理(无噪声)

    \[ C = 2W \log_2 M \]

    • \(M\):调制中可用的离散信号数(调制方式相关)

从上述两式可知:

✅ 会影响速率的因素有:

  • 信噪比(A):决定香农定理中的数据上限
  • 频率带宽(B):直接线性影响传输速率
  • 调制速度(C):调制方式越复杂,一个码元携带的比特越多,速率越高

信号传播速度(D):它影响的是时延(delay),而不是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数据量(带宽/速率)。

因此,正确答案是 D


36. 主机甲与主机乙之间使用后退 N 帧协议 (GBN) 传输数据,甲的发送窗口尺寸为 1000,数据帧长为 1000 字节,信道带宽为 100 Mbps,乙每收到一个数据帧立即利用一个短帧(忽略其传输延迟)进行确认,若甲乙之间的单向传播延迟是 50ms,则甲可以达到的最大平均数据传输速率约为( )。

选项: A. 10 Mbps B. 20 Mbps C. 80 Mbps D. 100 Mbps

答案: C. 80 Mbps

解释:

使用GBN 协议时,发送方可连续发送窗口大小以内的数据帧而不必等待确认。这里我们计算单位时间内甲最多可以发送多少数据。

  • 帧大小:1000 字节 = 8000 bit

  • 带宽:100 Mbps

  • 发送 1 帧所需时间

    \[ t_{\text{帧}} = \frac{8000}{100 \times 10^6} = 0.08 \text{ms} \]

  • 传播时延:单向 50ms,往返为 100ms

    • 即发送帧后收到确认的整个周期为:

      \[ T = t_{\text{发送}} + t_{\text{传播}} + t_{\text{确认}} + t_{\text{返回}} = 0.08\text{ms} + 50\text{ms} + 0\text{ms} + 50\text{ms} = 100.08\text{ms} \]

  • 在这段时间内,甲可以发送最多 1000 个帧,总发送时间为:

    \[ 1000 \times 0.08\text{ms} = 80\text{ms} < 100.08\text{ms} \]

    ⇒ 满足条件,信道利用率:

    \[ U = \frac{80}{100.08} \approx 0.7994 \approx 80\% \]

  • 所以最大平均传输速率为

    \[ 100 \text{ Mbps} \times 80\% = 80 \text{ Mbps} \]

因此,正确答案是 C


37.

问题: 站点 A、B、C 通过 CDMA 共享链路,A、B、C 的码片序列 (chipping sequence) 分别是 (1,1,1,1)、(1,-1,1,-1) 和 (1,1,-1,-1)。若 C 从链路上收到的序列是 (2,0,2,0,0,-2,0,-2,0,2,0,2),则 C 收到 A 发送的数据是( )。

选项: A. 000 B. 101 C. 110 D. 111

答案: B. 101

解析: CDMA 使用正交码,接收端通过将接收到的信号序列与某发送端的码片序列进行点积(内积)来解码该端发送的数据。A 的码片是 (1,1,1,1)。

收到的序列长度为 12,可以分为三个 4 位段,每段表示一个比特的复合传输:

  • 第一段:(2, 0, 2, 0)
  • 第二段:(0, -2, 0, -2)
  • 第三段:(0, 2, 0, 2)

将这三段分别与 A 的码片 (1,1,1,1) 相乘并求和、再除以4(码片长度):

  1. (1×2 + 1×0 + 1×2 + 1×0)/4 = (4)/4 = 1 → 比特 1
  2. (1×0 + 1×-2 + 1×0 + 1×-2)/4 = (-4)/4 = -1 → 比特 0
  3. (1×0 + 1×2 + 1×0 + 1×2)/4 = (4)/4 = 1 → 比特 1

所以 A 发送的是 101,选择 B


38.

问题: 主机甲和主机乙已建立了 TCP 连接,甲始终以 MSS = 1KB 大小的段发送数据,并一直有数据发送;乙每收到一个数据段都会发出一个接收窗口为 10KB 的确认段。若甲在 t 时刻发生超时使得拥塞窗口为 8KB,则从 t 时刻起,不再发生超时的情况下,经过 10 个 RTT 后,甲的发送窗口是( )。

选项: A. 10KB B. 12KB C. 14KB D. 15KB

答案: A. 10KB

解析:

  • 初始情况: 甲发生超时后执行 慢开始,设置 ssthresh = 8KB / 2 = 4KB,并将 cwnd = 1KB

  • 前两个 RTT(慢开始阶段):

    • RTT 1:cwnd = 2KB
    • RTT 2:cwnd = 4KB(达到 ssthresh,结束慢开始)
  • 后 8 个 RTT(拥塞避免阶段,每 RTT 增加 1KB):

    • RTT 3:cwnd = 5KB
    • RTT 4:cwnd = 6KB
    • RTT 5:cwnd = 7KB
    • RTT 6:cwnd = 8KB
    • RTT 7:cwnd = 9KB
    • RTT 8:cwnd = 10KB
    • RTT 9:cwnd = 11KB
    • RTT 10:cwnd = 12KB
  • 最终 cwnd = 12KB,但乙的接收窗口为 10KB,发送窗口为两者较小者:

    1
    发送窗口 = min(cwnd, rwnd) = min(12KB, 10KB) = 10KB

因此答案为 A. 10KB


问题 39 下列关于 UDP 协议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I. 提供无连接服务 II. 提供复用/分用服务 III. 通过差错校验,保障可靠数据传输

选项: A. 仅 I B. 仅 I、II C. 仅 II、III D. I、II、III

答案:B. 仅 I、II

解释:

  • I 正确。UDP(用户数据报协议)是无连接协议,发送数据前不需要建立连接。
  • II 正确。UDP 使用端口号来标识源进程和目的进程,实现复用与分用
  • III 错误。UDP 虽然提供差错检测(使用校验和),但不提供重传机制,因此不保证可靠性,无法保障可靠数据传输。

问题 40 使用浏览器访问某大学 Web 网站主页时,不可能使用到的协议是( )。

选项: A. PPP B. ARP C. UDP D. SMTP

答案:D. SMTP

解释:

  • A. PPP(点对点协议):用于主机与 ISP 之间的链路层通信(如拨号上网时),可能使用到
  • B. ARP(地址解析协议):用于将 IP 地址解析为 MAC 地址,在局域网中发送数据包前需通过 ARP 获取网关 MAC 地址,可能使用到
  • C. UDP:浏览器访问网站时会进行 DNS 域名解析,DNS 使用 UDP 协议,可能使用到
  • D. 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用于电子邮件传输,而非网页访问,不会使用到

综合题


题目 43(共 9 分)

img

(1)

假设路由表结构如下表所示,请给出题 42 图中 R1 的路由表,要求包括到达题 42 图中子网 192.1.x.x 的路由,且路由表中的路由项尽可能少

(2)

当主机 192.1.1.130 向主机 192.1.7.211 发送一个 TTL=64 的 IP 分组时,

  • R1 通过哪个接口转发该 IP 分组?
  • 主机 192.1.7.211 收到的 IP 分组 TTL 是多少?

(3)

若 R1 增加一条 Metric 为 10 的链路连接 Internet,则题 42 表中 R1 的 LSI(Link-State Information) 需要增加哪些信息?


答案与解释:

(1) R1 的最简路由表

根据题 42 拓扑,R1 能直接或间接到达以下子网:

子网 路由类型 下一跳 接口
192.1.1.0/24 直连 - E0
192.1.5.0/24 经过 R3 10.1.1.10 L1
192.1.6.0/24 经过 R2 10.1.1.2 L0
192.1.7.0/24 经过 R2 10.1.1.2 L0

为了让路由项尽可能少,可将目的地址相邻、下一跳相同的子网聚合。

  • 192.1.6.0/24192.1.7.0/24 聚合为 192.1.6.0/23
    • 二进制对比法确认前 23 位相同 → 聚合为 192.1.6.0/23

最终 R1 路由表如下:

目的网络 下一跳 接口
192.1.1.0/24 - E0
192.1.5.0/24 10.1.1.10 L1
192.1.6.0/23 10.1.1.2 L0

(2) IP 分组转发与 TTL 值计算

  • 主机 192.1.1.130 属于 192.1.1.0/24,目标 192.1.7.211 属于 192.1.7.0/24
  • 根据 R1 路由表:
    • 到达 192.1.7.0/24 走聚合后的 192.1.6.0/23,下一跳是 10.1.1.2,即通过 L0 接口 发往 R2
  • IP 分组路径为:
    • 192.1.1.130 → R1 → R2 → R4 → 192.1.7.211
  • 一共经过 3 个路由器(R1、R2、R4),每经过一个 TTL 减 1。
    • 初始 TTL = 64
    • 到达目标时 TTL = 64 - 3 = 61

回答:

  • R1 通过接口:L0
  • TTL 值:61

(3) 增加连接 Internet 的 Metric 为 10 的链路

  • R1 连接 Internet,表示它可以将未知目标(即非 192.1.x.x 子网)发往 Internet。
  • 在 OSPF 中,需要通告一条 默认路由,即 0.0.0.0/0
  • LSI(Link-State Information)需要更新,添加一条表示新链路的记录。

增加的 LSI 信息为:

网络前缀 Metric
0.0.0.0/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