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08真题计算机网络篇
2020年408真题计算机网络篇
选择题
33. 下图描述的协议要素是( )。
选项: A. 仅 I B. 仅 II C. 仅 III D. I、II 和 III
答案: C. 仅 III
解释: 网络协议的三要素包括:
- I. 语法(Syntax):定义数据格式和结构,如比特顺序、字段结构。
- II. 语义(Semantics):定义控制信息的含义以及如何响应。
- III. 时序(Timing):定义事件的顺序和速率,比如谁先发,何时应答。
题目中图示是时序图(发送方和接收方的消息交换随时间变化展开),重点强调消息的发送与接收顺序、时间流转等时序信息,而不是数据格式或含义。
因此,图仅表达“时序”要素,正确选项为 C。
34. 下列关于虚电路网络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选项: A. 可以确保数据分组传输顺序 B. 需要为每条虚电路预分配带宽 C. 建立虚电路时需要进行路由选择 D. 依据虚电路号 (VCID) 进行数据分组转发
答案: B. 需要为每条虚电路预分配带宽
解释:
- A 正确:虚电路中,所有分组都沿固定路径传输,顺序一致,因此可确保传输顺序。
- B 错误:虚电路是逻辑连接,不是物理连接,不必为每条虚电路预分配固定带宽。多个虚电路可以共享一条链路的带宽,网络资源按需动态使用。
- C 正确:建立虚电路时必须决定从源到目的地的路径,即进行一次性路由选择。
- D 正确:数据分组中包含虚电路号(VCID),中间路由器根据 VCID 进行转发,而非根据完整地址。
因此,错误的选项是 B。
35. 在下图所示的网络中,冲突域和广播域的个数分别是( )。
选项: A. 2,2 B. 2,4 C. 4,2 D. 4,4
答案: C. 4,2
解释:
理解关键点如下:
冲突域(Collision Domain):
- 集线器(Hub)不会划分冲突域,多个端口共享一个冲突域。
- 交换机(Switch)每个端口划分一个冲突域。
- 路由器(Router)也划分冲突域。
广播域(Broadcast Domain):
- 路由器可以划分广播域。
- 集线器和交换机不能划分广播域,广播帧会在它们之间扩散。
若图中结构是: 【主机 — 交换机】连接若干主机,再通过路由器连接另一个【主机 — 交换机】网络。 则整个网络由 2 个路由器接口隔开成 2 个广播域,而交换机有 4 个端口连接不同主机,所以有 4 个冲突域。
正确答案:C(4 个冲突域,2 个广播域)
36. 假设主机甲采用停-等协议向主机乙发送数据帧,数据帧长与确认帧长均为 1000 B,数据传输速率是 10 kbps,单向传播延时是 200 ms。则甲的最大信道利用率为( )。
选项: A. 80% B. 66.7% C. 44.4% D. 40%
答案: D. 40%
解释:
停-等协议(Stop-and-Wait Protocol):发送方每次只能发送一帧数据,必须等待确认帧返回后再发送下一帧。
计算步骤:
数据帧长度: \(1000 \text{ B} = 8000 \text{ bits}\)
信道带宽(速率): \(10 \text{ kbps} = 10 \times 10^3 \text{ bits/s}\)
传输时间(发送一帧所需时间) \(t_1 = \frac{8000}{10 \times 10^3} = 0.8 \text{ s} = 800 \text{ ms}\)
单向传播时延: \(200 \text{ ms}\)
确认帧长度 = 数据帧长度(1000 B),所以确认帧传输时间也为 800 ms
一个完整周期 T = 发送 + 往返传播 + 接收确认帧时间 \(T = 800 + 400 + 800 = 2000 \text{ ms}\)
最大信道利用率 U = 发送时间 / 总周期时间 = 800 / 2000 = 0.4 = 40%
正确答案:D(40%)
37. 某 IEEE 802.11 无线局域网中,主机 H 与 AP 之间发送或接收 CSMA/CA 帧的过程如下图所示。在 H 或 AP 发送帧前所等待的帧间间隔时间 (IFS) 中,最长的是( )。
选项: A. IFS1 B. IFS2 C. IFS3 D. IFS4
答案: A. IFS1
解释:
在 IEEE 802.11 协议中,帧间间隔 IFS(InterFrame Space) 用于在不同类型帧之间设置不同的发送优先级。常见的帧间间隔有以下几种:
SIFS (Short InterFrame Space):
- 最短的帧间间隔。
- 用于高优先级控制帧,如 ACK、CTS、数据分片之间等。
- 优先级最高。
DIFS (DCF InterFrame Space):
- 比 SIFS 更长。
- 用于发送普通数据帧、管理帧。
- 优先级低于 SIFS。
根据题干描述和图示:
- IFS1 是主机在发送数据帧前的等待时间,对应 DIFS(最长)。
- IFS2、IFS3、IFS4 是发送控制帧如 ACK、CTS 等前的等待时间,对应 SIFS(较短)。
因此,IFS1 最长。
正确答案:A
38. 若主机甲与主机乙已建立一条 TCP 连接,最大段长 (MSS) 为 1 KB,往返时间 (RTT) 为 2 ms,则在不出现拥塞的前提下,拥塞窗口从 8 KB 增长到 32 KB 所需的最长时间是( )。
选项: A. 4 ms B. 8 ms C. 24 ms D. 48 ms
答案: D. 48 ms
解释:
TCP 拥塞控制有两种主要算法:
- 慢开始(Slow Start): 拥塞窗口(cwnd)每个 RTT 加倍,指数增长。
- 拥塞避免(Congestion Avoidance): 拥塞窗口每个 RTT 仅增加 1 MSS,线性增长。
题目条件:“在不出现拥塞的前提下,所需最长时间”,意味着我们要考虑 最慢增长情况 —— 即拥塞避免算法(最保守增长)。
- 初始 cwnd = 8 KB
- 目标 cwnd = 32 KB
- 增长量 = \(32 \text{KB} - 8 \text{KB} = 24 \text{KB}\)
- 拥塞避免每个 RTT 增加 1 KB(即 1 MSS)
- 所需时间 = \(24 \text{KB} ÷ 1 \text{KB/RTT} = 24 \text{RTT}\)
- RTT = 2 ms
- 总时间 = \(24 × 2 \text{ms} = 48 \text{ms}\)
正确答案:D
39. 若主机甲与主机乙建立 TCP 连接时,发送的 SYN 段中的序号为 1000,在断开连接时,甲发送给乙的 FIN 段中的序号为 5001,则在无任何重传的情况下,甲向乙已经发送的应用层数据的字节数为( )。
选项: A. 4002 B. 4001 C. 4000 D. 3999
答案: C. 4000
解析:
在 TCP 协议中,每个报文段的序号指的是该段所包含数据的第一个字节的编号。
- 发送 SYN 段会消耗一个序号。因此,真正应用层数据的起始序号是 1001。
- FIN 段也占一个序号。因此,FIN 序号 5001 表示FIN 前最后一个数据字节的序号为 5000。
所以,发送的数据字节范围是: 1001 到 5000,总共有: \(5000 - 1001 + 1 = 4000\) 字节
因此,甲发送的应用层数据字节数为 4000 字节。
正确答案:C
40. 假设下图所示网络中的本地域名服务器只提供递归查询服务,其他域名服务器均只提供迭代查询服务;局域网内主机访问 Internet 上各服务器的往返时间 (RTT) 均为 10ms,忽略其他各种时延。若主机 H 通过超链接 http://www.abc.com/index.html 请求浏览纯文本 Web 页 index.html,则从点击超链接开始到浏览器接收到 index.html 页面为止,所需的最短时间与最长时间分别是( )。
选项: A. 10 ms,40 ms B. 10 ms,50 ms C. 20 ms,40 ms D. 20 ms,50 ms
答案: D. 20 ms,50 ms
解析:
DNS 查询过程:
- 最短情况:本地域名服务器已有缓存 → 无需向外查询 → 耗时 0 RTT
- 最长情况:递归查询依次访问根域、.com 顶级域、abc.com 权威域名服务器 → 3 次迭代查询 = 3 RTT
HTTP 请求过程(基于 TCP):
- TCP 三次握手需要 1 RTT(前两次握手)
- 第三次握手可带 HTTP 请求,服务器响应需要 1 RTT
- 共耗时:2 RTT
总耗时:
- 最短时间:0 RTT(DNS) + 2 RTT(HTTP) = 2 RTT = 20 ms
- 最长时间:3 RTT(DNS) + 2 RTT(HTTP) = 5 RTT = 50 ms
正确答案:D
IP
47.(9分)
某校园网有两个局域网,通过路由器 R1、R2 和 R3 互联后接入 Internet,S1 和 S2 为以太网交换机。局域网采用静态 IP 地址配置,路由器部分接口以及各主机的 IP 地址如下图所示(图略)。假设 NAT 转换表结构如下:
问题 (1):
为使 H2 和 H3 能够访问 Web 服务器(使用默认端口号),需要进行什么配置?
✅答案:
R3 需要配置 NAPT(端口复用 NAT),将 H2 和 H3 的私网地址及端口号映射到 R3 的公网地址(如 203.10.2.6)及不同的端口号。
示例 NAT 表(NAPT 映射):
内网IP 内网端口 公网IP 公网端口 192.168.1.2 1025 203.10.2.6 2843 192.168.1.3 1025 203.10.2.6 2844 R2 需要配置静态 NAT Server,将 Web 服务器的私网地址 192.168.1.2:80 映射为 203.10.2.2:80,从而使外部访问者可通过公网地址访问内部 Web 服务。
示例 NAT Server 表项:
公网IP 公网端口 内网IP 内网端口 203.10.2.2 80 192.168.1.2 80
问题 (2):
若 H2 主动访问 Web 服务器时,将 HTTP 请求报文封装到 IP 数据报 P 中发送:
- H2 发送的 P 的 源 IP 和目的 IP 是什么?
- 经过 R3 转发后,P 的 源 IP 和目的 IP 是什么?
- 经过 R2 转发后,P 的 源 IP 和目的 IP 是什么?
✅答案:
H2 发送时:
- 源 IP:192.168.1.2(H2 的私网地址)
- 目的 IP:203.10.2.2(Web 服务器的公网地址,由 NAT Server 设置)
R3 转发后(经过 NAPT 映射):
- 源 IP:203.10.2.6(R3 的公网地址)
- 目的 IP:203.10.2.2(保持不变,指向 Web 服务器的 NAT 映射地址)
R2 转发后(经过 NAT Server 映射):
- 源 IP:203.10.2.6(保持 R3 的公网地址)
- 目的 IP:192.168.1.2(Web 服务器的私网地址)
总结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了两种 NAT 的使用场景:
- **NAPT(网络地址+端口转换)**用于内网主机出网访问。
- **NAT Server(静态 NAT 映射)**用于外部访问内网服务器。
报文转发路径中,NAT 设备会对 IP 地址进行相应替换,这正是 NAT 的核心功能。